|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朋友约你周末聚餐,你因为提前安排了事情拒绝,之后却总忍不住想是不是自己太不近人情;工作中团队项目出了点小差错,明明不是你的责任,却反复琢磨是不是自己当初多提醒一句就不会这样;甚至给家人买礼物,要是对方反应没你预期的那么开心,你都会暗自责怪自己没选对东西。
这些藏在日常里的小纠结,其实都是内疚感在作祟。正常的内疚是种挺有用的情绪,能帮我们看到自己的不足,调整待人接物的方式。可一旦内疚过了头,就会变成一根无形的绳子,把我们的人生捆得越来越紧,让我们在各种顾虑里慢慢失去自己的节奏。
过度内疚的人,往往都有一套“自我惩罚”的逻辑。他们总把别人的情绪和事情的结果,都往自己身上揽。就像有人跟同事合作,哪怕同事自己拖延导致工作延误,他们也会想“是不是我没催得紧一点”,然后接下来的好几天都陷在自责里,要么主动承担所有额外的工作,要么不停跟同事道歉。还有些人在亲密关系里更是如此,伴侣偶尔情绪低落,他们第一反应不是问问对方发生了什么,而是先反思“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好惹对方不开心了”,接着就用不断妥协、放弃自己需求的方式来“弥补”,时间久了,自己心里的委屈越积越多,关系也渐渐变了味。
从心理学角度看,过度内疚的根源大多藏在成长经历里。小时候如果经常被家长用“你这样做妈妈会伤心”“你不听话爸爸就不喜欢你了”这类话教育,孩子就会慢慢形成一种认知:别人的情绪好坏是由自己决定的,只要身边人不开心,就是自己的错。还有些人小时候犯错后,没得到家长的包容和正确引导,反而被过度指责,比如不小心打碎一个碗,就被骂“你怎么这么没用”,这种经历会让他们长大后特别害怕出错,哪怕只是一点小事,也会引发强烈的内疚感,觉得自己又搞砸了。
另外,社会文化里的“应该论”也会悄悄加重内疚感。我们常听到“你应该多照顾家人”“朋友有难你应该帮忙”,这些“应该”本来是善意的提醒,可一旦被过度解读,就会变成束缚。比如有人因为工作忙,没能经常回家陪父母,就会觉得自己没尽到孝心,陷入内疚;有人朋友找自己借钱,明明自己经济也不宽裕,拒绝后却总想着“我是不是不够朋友”,反复纠结。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不可能满足所有“应该”,可过度内疚的人,却总把这些“应该”当成必须完成的任务,一旦做不到,就会自我否定。
过度内疚对人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在情绪上,它会让人长期处于焦虑、低落的状态,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慢慢失去自信;在行为上,为了避免内疚,很多人会刻意讨好别人,不敢拒绝不合理的要求,比如同事把自己的工作推过来,明明自己已经很忙,却还是答应下来,结果把自己搞得身心俱疲;在人际关系上,过度内疚还会让关系变得不平等,比如在友情里,总是你在妥协、付出,时间久了对方可能会习惯你的付出,而你自己却会因为不断压抑需求,最终对这段关系产生厌倦。
更严重的是,过度内疚会慢慢吞噬我们的人生选择权。比如有人本来想辞职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事业,可一想到“家人会担心我的稳定”“万一失败了会让家人失望”,内疚感就会涌上来,最后只好放弃,有人想跟不合适的伴侣分手,却因为怕对方伤心,觉得自己对不起对方,一直拖着不做决定,浪费了自己的青春。这些时候,内疚就像个操控者,让我们把别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却忽略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其实,摆脱过度内疚并没有那么难,关键是要学会重新看待自己和事情的关系。首先可以试着“区分责任”,遇到事情时,先问问自己:这件事里,我到底要承担多少责任?比如朋友聚会你没去,朋友有点失落,这时候要明白,你有选择自己时间的权利,朋友的失落是他自己的情绪,不是你的错,不用把这份情绪都揽到自己身上。不要总觉得“我应该让所有人都开心”,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你没有义务为别人的感受买单。
然后可以练习自我接纳,接受自己会犯错、会有做不到的事情。没有人是完美的,偶尔的失误和拒绝,都是正常的人生经历。比如工作中出了小差错,不用一直骂自己“没用”,而是想想下次怎么改进;拒绝别人的请求后,不用反复纠结,告诉自己“我有权利拒绝,这并不代表我不好”。慢慢学会跟自己和解,不再用内疚惩罚自己。
还可以试着关注自己的需求,在做决定前,先问问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先考虑“别人会怎么想”。比如想换工作,就先想想自己为什么想换,这份新工作能给你带来什么,而不是一上来就担心“家人会不会反对”。当你开始把自己的需求放在心上,内疚感对你的影响就会慢慢减弱。
最后要记住,真正健康的关系,不是靠你的过度妥协和内疚来维持的;真正有意义的人生,也不是在不断的自我指责中度过的。摆脱过度内疚的操控,才能活得更轻松、更自在,才能有勇气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毕竟,你的人生,应该由你自己做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