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我们做父母的总是希望孩子有出息,但却没有深入思考孩子的性格行为受父母的影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以内驱力推动行为,比如想主动学新知识、想试着搭好积木,这种从心里冒出来的动力,对孩子长大特别重要。其实从孩子出生开始,就一直处在父母情绪营造的氛围里,父母是开心还是烦躁,就像一个看不见的磁场,慢慢影响着孩子这份想做事的动力是变足还是变弱。这种影响不是碰巧发生的,而是和孩子心里的成长规律、还有一些心理学上的道理紧密相关,在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影响的方式也不一样。
孩子的大脑还没完全成熟,尤其是负责控制情绪的那部分,小时候还在快速发育。父母的情绪会通过一种叫镜像神经元的东西传给孩子。要是父母总表现得平和、开心,还愿意鼓励孩子,孩子大脑里的镜像神经元就会跟着学这种情绪,让身体分泌出能让人高兴的物质,比如多巴胺、血清素。这些东西不仅能让孩子觉得舒服、开心,能让孩子记住这么做是好的,之后就更愿意主动去探索周围的东西,有信心做事。就像孩子第一次搭积木,要是父母笑着说你搭得真认真,这部分搭得不错,孩子会特别有底气,下次就会更主动地去搭,甚至想试着搭出更复杂的样子,这份想做事的劲儿就在这个过程里变足了。
可要是父母的焦虑、烦躁,发脾气,孩子的镜像神经元就会捕捉到这些不好的情绪,会紧张、不安,让身体里一种叫皮质醇的激素变多。孩子经常在这种状态里,注意力就会放在父母是不是又要生气了上,根本没心思去想自己要学什么、要做什么。比如孩子写作业遇到不会的题,父母要是立刻皱着眉说这么简单都不会,你怎么这么不用心,孩子会特别害怕,生怕再挨说,之后就不想写作业了,原本想学的情绪被破坏,变成了阻碍,慢慢就没有了正向的动力。甚至以后遇到问题就可能会模仿父母处理问题的情绪,方式,以至于这种情绪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
孩子怎么看自己的能力,这也和父母的情绪有关,进而影响孩子想做事的动力。孩子小时候其实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好一件事,他们会看父母的反应来判断。要是孩子试着自己穿衣服、自己画画,就算穿得歪歪扭扭、画得不像样,父母要是笑着说你居然能自己穿衣服了,进步好大,这幅画颜色用得真好看,孩子会觉得我能做到,慢慢就有了自信。有了这份自信,孩子就更愿意去尝试新任务,比如试着自己整理玩具、学新的儿歌,想不断让自己做得更好。
但要是父母总用不好的情绪对待孩子的尝试,比如孩子画画时,父母撇着嘴说画的这是什么呀,一点都不好看,孩子就会把这话往心里去,觉得我不行,我什么都做不好。要是总这么想,孩子想做事的兴趣就会越来越弱,遇到点难的就想躲,不敢再试着做。时间长了,孩子还会觉得就算我努力了也没用,之后不管是学习还是做别的事,都会变得特别被动,提不起精神。
父母情绪稳不稳定,还会影响孩子会不会调节自己的情绪,能不能管好自己的情绪,对保住那份想做事的兴趣特别重要。孩子特别会模仿,要是父母遇到事儿能冷静处理,比如不小心打碎了东西,不会立刻发火,而是想着怎么收拾好,孩子就会跟着学这种处理方式,慢慢也能管好自己的情绪。比如孩子考试没考好,要是自己能平静下来,想想哪道题错了,下次怎么改,就还会愿意继续努力学,不会因为一次没考好就放弃。
可要是父母情绪忽好忽坏,一点小事就发脾气、控制不住自己,孩子也会学这种样子,不知道怎么管好自己的情绪。遇到不顺利的事,比如比赛没拿到名次,孩子就会特别沮丧、着急,根本没法冷静下来想下次怎么改进,原本想继续努力的动力,也会被这些不好的情绪磨没。就像孩子比赛输了,父母要是抱怨早知道你这么不争气,就不该让你去比,孩子会更难过,甚至以后都不想再参加比赛了。
其实父母的情绪对孩子那份想做事的动力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会跟着孩子一直成长。想让孩子更有动力做事,父母得先管好自己的情绪,尽量多表现出积极、稳定的状态。平时要是觉得心里烦躁、不开心,别憋着,也别对着孩子发,可以去跑跑步、跟朋友聊聊,或者自己静下来想想为什么会这样,把坏情绪疏导掉。和孩子相处的时候,多留意孩子的努力,就算做得不够好,也别急着批评,多说说你刚才很认真地在做,这就很棒,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付出是被看见的,慢慢建立起我能行的信心。
要是孩子做错事、遇到困难了,父母先稳住自己的情绪,别立刻指责,而是蹲下来跟孩子好好说,比如咱们一起看看,问题出在哪儿了,怎么解决会更好。这样慢慢营造出一个开心、稳定的氛围,孩子就能学会管好自己的情绪,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能保持那份从心里冒出来的动力,主动去探索、去努力,慢慢长成一个独立、自信,还特别有活力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