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在亲密关系、朋友交往或是职场协作中,总能看到一些人习惯性陷入争输赢的状态。伴侣间讨论电影好坏会演变成争执,朋友间规划旅行路线会僵持不下,同事间对接工作会执着于证明自己方案更优。这种对赢的执着,往往并非源于事件本身的重要性,而是隐藏着复杂的心理动因,需要从心理学视角拆解背后的深层逻辑。
从成长背景来看,早期家庭互动模式会在潜意识中塑造人们处理关系的方式。部分人在童年时期,家庭环境中存在隐性的比较机制。比如父母习惯用你看邻居家孩子这次又考得比你好、姐姐做事就是比你靠谱这类评价衡量孩子的价值,或是在资源分配上带有明显偏向,只有表现更优秀、更听话才能获得关注与认可。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个体逐渐形成只有赢过他人,才能证明自己值得被爱的认知。这种认知会延续到成年后的关系中,让他们不自觉将每一次意见分歧、观点差异都视为证明自身价值的机会,争输赢的本质变成了争夺被认可的资格,仿佛一旦在某个话题上让步,就意味着自己的想法、能力甚至存在本身被否定。
自我价值感的不稳定,也是推动人们在关系中争输赢的核心因素。心理学中的自我价值理论指出,当个体无法通过稳定的内在评价确认自身价值时,就会倾向于通过外在的比较和竞争来获取价值感。这类人对自我的认知建立在优于他人的基础上,而非对自身特质、能力的客观接纳。在关系里,一旦对方提出不同意见,或是在某件事上表现出更优的处理方式,就会触发他们内心的价值危机。为了缓解这种危机,他们会选择通过争论、反驳甚至压制对方的方式来维持我是对的、我更优秀的认知。这种争输赢并非针对具体问题,而是为了填补自我价值感的空缺,避免陷入我不够好的负面情绪中。
对关系掌控权的渴望,同样会促使人们在互动中执着于输赢。在人际关系中,部分人存在掌控焦虑,担心自己失去对关系走向的主导权,或是害怕在互动中处于被动地位。他们将赢等同于掌控,认为只有在争论中占据上风、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才能确保自己在关系中拥有足够的话语权,避免被忽视或支配。比如在亲密关系中,一方坚持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安排周末活动,即使对方提出更合理的建议也不愿让步,本质上是通过赢来确认自己在关系中的主导地位,缓解对失去掌控的恐惧。这种行为往往会忽略对方的需求与感受,将关系变成一场权力争夺,最终导致亲密感的流失。
对关系破裂的恐惧也会以争输赢的方式呈现。有些个体内心深处缺乏对关系稳定性的信任,认为一旦在分歧中妥协,就会被对方视为软弱,进而导致自己在关系中被轻视、被伤害,甚至面临关系结束的风险。他们将不让步、争赢视为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认为只有通过坚持自己的立场、压制对方的不同意见,才能避免被欺负,维持关系的平衡。比如在朋友交往中,一方因为担心妥协后会被对方不断索取,所以在每次利益分歧中都坚持要占上风,看似是在争输赢,实则是在通过这种方式构建自我保护屏障,缓解对关系不确定性的焦虑。
值得注意的是,在关系中争输赢的行为,往往会陷入赢了争论,输了关系的困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健康的人际关系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沟通的基础上,过度执着于输赢会破坏互动中的情感连接,让对方感受到被否定、被忽视,进而产生抵触情绪。要改变这种模式,需要从多维度切入,逐步摆脱争输赢的心理惯性。
可以从情绪暂停开始培养自我觉察能力。当争执即将发生或情绪开始激动时,有意识地暂停互动,在内心问自己三个问题:我现在想争赢的到底是问题本身,还是想证明自己没错?如果我让步,真的会导致自己被否定或关系破裂吗?当下的争论对关系的长远发展有帮助吗?通过这样的自我追问,能快速拉开与情绪的距离,避免被本能的争胜心理主导行为。比如在与伴侣因消费观念产生分歧时,先暂停争论,深呼吸几次,梳理自己情绪背后的真实需求,是担心家庭财务规划失控,还是单纯不想在意见上被反驳,明确需求后再重新开启沟通,会比陷入输赢之争更有效。
调整沟通方式,用表达感受代替证明对错也至关重要。很多时候,争输赢的本质是双方都渴望被理解,却用了对抗的方式。可以尝试将你这样做根本不对这类指责性表述,换成当你这样安排时,我会感到不安,因为我担心时间不够用这类表达自身感受的话语。这种沟通方式能减少对方的防御心理,让互动从对抗转向共情。例如同事对工作方案有不同意见时,不说你的方案漏洞太多,而是说我在思考这个方案时,担心执行环节会遇到资源不足的问题,你之前提到的思路或许能补充这一点,我们可以一起梳理下,既表达了自己的顾虑,又给对方留出了表达空间,避免陷入对错之争。
同时,需要主动重构对输赢和自我价值的认知。可以通过日常的自我肯定练习,逐步建立内在的价值评价体系。每天记录一件自己做得好的小事,无论事情大小,比如今天耐心倾听了朋友的烦恼、按时完成了工作任务,通过这些具体的事件,让自我价值感不再依赖于比他人强,而是建立在对自身行为的认可上。在面对分歧时,试着将我赢了的目标替换成我们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了吗,逐渐意识到关系中的共赢比单方面的赢更有意义。比如在家庭决策中,不再执着于让家人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而是和家人一起列出各自的需求,共同寻找能满足多数人需求的方案,慢慢体会到协作带来的安全感和满足感,比争赢更能滋养关系。
可以在安全的关系中尝试主动让步,打破争输赢的行为循环。从一些小事开始,比如和伴侣约定周末活动时,主动选择对方喜欢的项目,观察让步后关系的变化,是否真的会被轻视,还是会收获对方的感激与更亲密的互动。通过实际体验,验证让步不等于软弱、妥协不会导致关系破裂,逐步缓解对输的恐惧。这种小小的尝试会像滚雪球一样,逐渐改变固有的行为模式,让个体在关系中更从容,不再被输赢的焦虑束缚。
在关系中,真正的赢从来不是压制对方、占据上风,而是通过真诚的沟通与理解,实现双方需求的满足与情感的共鸣。当个体能够放下对输赢的执着,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分歧,才能在关系中获得真正的安全感与幸福感,让关系成为滋养彼此的土壤,而非相互消耗的战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