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时代在变,娱乐方式在变,但人民对于那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始终未变。
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中国大地,人们的娱乐生活开始悄然发生变化。留着一头长发或烫着卷发,身穿喇叭裤,手拎录音机的青年成为当时街头最潮的达人。那个年代,蹿红的“卡带式录音机” 正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对娱乐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歌舞厅成了当时很多年轻人下班之后休闲娱乐的首选。舞厅营业分早中晚场,去跳舞的什么年龄层次都有。对于当时居民的消费水准来讲,舞厅仍然算是高档次的娱乐活动。还有许多人不去歌舞厅,而是约着一群好朋友一起到家里“开舞会”。谁有录音机就带着,谁家宽敞就去谁家。
八十年代:娱乐的初醒
八十年代的城市夜生活初兴,穿着喇叭裤、提着录音机的年轻人成为那个时代赶上了第一波潮流的潮人。迪斯科的流行让当时的年轻人着迷。1987年引进的美国影片《霹雳舞》更是把“手戴露指皮手套,身穿蝙蝠衫,高帮运动鞋”的情景“推广”到了城市的大街小巷。除了跳舞,看电影也是80年代重要的娱乐活动。电影《庐山恋》可以说是当时最受欢迎的大片。影片中完美的呈现了庐山的景色,新颖的爱情故事题材、颇为罕见的吻戏、多样的服装,几乎让每个人都沉醉于此。当时为了看一部电影,农民纷纷进城,挤爆了县城的所有旅社,只能在体育场等公共空地上支起塑料棚过夜。
九十年代:娱乐方式多样化
进入90年代,歌舞厅开始逐渐衰落,卡拉OK异军突起成为新的娱乐胜地。在众多酒吧和露天的冷饮店中,往往会放着一台卡拉OK机供顾客们点唱。之后卡拉OK开始变成专门的KTV,为客户提供私密的包间。九十年代是“三厅一室”兴盛的时期。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娱乐需求越来越旺盛,录像厅、歌舞厅、游戏厅,加上台球室成为了流行一时的娱乐四件套。“不进三厅一室”甚至曾被写入中小学生守则中。花5毛钱买一张票,走进昏暗狭小的房间里,与很多人挤在一起,一同望向冒着微光的电视,成为一代人的记忆。游戏厅则几乎是完全属于孩童的地方。90年代起,随着电子游戏的兴起而流行一时的街机游戏厅,是一代人难以忘怀的“童年”回忆。
新世纪:数字娱乐崛起
00年代,随着互联网传入中国,科技不断发展让音乐也有了新的储存形式。年轻人们开始使用mp3、mp4等音乐工具。娱乐阵线开始从线下转往线上。数字娱乐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娱乐进行数字化,而更多是一种崭新的文化娱乐消费的途径。数字化音乐、数字化影像、数字游戏更新了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的网民数达到3.8 亿人。巨大的网民群体,成为数字娱乐市场的消费者。 网络游戏在短短的10年间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壮大的过程。文睿研究高级分析师易飞凡说,“2005年到2012年,是我国网络游戏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
当代:全民“宅娱乐”时代
2010年后,iPhone4席卷中国,移动互联网时代也随之到来。娱乐线上化成为新的趋势。全民K歌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全民K歌正式上线,丰富的曲库,不断迭代的黑科技以及层出不穷的玩法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用户。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宅娱乐”成了开年关键词。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被动长假期,大部分人的生活一下子静下来、慢下来这也激发了普通人的创造力,给游戏行业、视频平台等带来了巨大流量。春节期间,《王者荣耀》单日收入流水达到20亿元,创下历史上单款娱乐产品单日收入最高纪录。
除了基本娱乐消遣,人们利用休息时间学习各类感兴趣的新技能和新知识。不少人通过APP学习制作迷你电影,一些摄影爱好者抽空整理以前的作品。还有人在家钻研厨艺,通过云上的便利学会了不少炒菜方法和手工西点制作。
从八十年代的歌舞厅、露天电影,到九十年代的卡拉OK、录像厅,再到新世纪的线上K歌、网络游戏,直到今天的“宅娱乐”,四十年来娱乐方式的变迁,折射出社会的巨大进步。如今,娱乐不再只是简单的消遣,它更成为人们表达自我、连接彼此的方式。从“自娱自乐”到“科技娱乐”,改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