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生活在快节奏里,好多人都总跟自己拧巴。有人就因为工作上出了一次错,能自责好长时间,脑子里反复回放当时的场景,总觉得 “我本来能做得更好”;还有人爱拿自己跟别人比,看到别人事业顺、日子过得好,就觉得自己啥也不是,心里又焦虑又不服气。这些坏情绪就像看不见的绳子,把心捆得紧紧的,让人越陷越难受。其实要解开这根绳子,关键就是得学会跟自己和解。从心理学角度说,这可不是简单劝自己 “别多想” 就行,而是要搞清楚自己是谁、怎么调节情绪、怎么改做事的习惯,是一辈子都得学、都得练的事儿。
想跟自己和解,首先得实实在在看清自己。心理学里有个 “自我概念” 的说法,意思就是你怎么看自己 —— 包括自己的身体状况、心里的想法,还有在别人眼里的样子。很多人跟自己处不好,问题就出在对自己的认知跑偏了。要么把自己的缺点无限放大,越看越觉得自己不行;要么对自己期待太高,根本不切实际,一旦事儿没办成,就特别挫败。就像刚上班的年轻人,总想着工作要做到完美,一点错都不能出,可实际工作中哪能没点问题?一旦出了问题,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觉得自己没价值。
要想正确认识自己,就得学会 “自我觉察”。说白了就是能清楚知道自己现在啥情绪、在想啥、做了啥,还有为啥会这样。有了这个能力,你就能跳出自己的小圈子,像看别人似的看看自己。比如做事失败了,心里难受,有自我觉察的人就会琢磨:“我现在挺沮丧的,因为这事没成。但一次没做好,就能说明我啥也不行吗?这里面我是不是也学到点东西?” 这么一想,就能更理性地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会一下子钻牛角尖。
再说说情绪调节,跟自己和解其实就是能接受自己有坏情绪,还能好好把它疏导出去。心理学里有个 “情绪 ABC 理论”,讲的是事儿本身不算啥,关键是你怎么看这件事,才会影响你的情绪。很多人碰到不开心的事,想法容易走极端,结果坏情绪就收不住。比如跟朋友吵了架,就觉得 “他不认可我,肯定所有人都不喜欢我”,这么一想,就容易陷入抑郁、焦虑里。
跟自己和解,就得改改这种极端的想法,接受坏情绪的存在。坏情绪不是洪水猛兽,它就是你心里真实的感受,要是硬压着,反而对心理不好。比如心里难受了,找朋友聊聊、出去跑跑步、或者写写日记,都能把压力释放出来,情绪也能平复点,之后再面对麻烦事,心态也能平和些。而且接受坏情绪,也不是说情绪不好自己就没价值了,得明白就算心里难受,自己还是有优点、有价值的,不能因为一时情绪差就否定自己。
从做事的习惯来看,跟自己和解也是不断调整做法、慢慢完善自己的过程。知道自己有不足、有问题了,就得主动去改。但这种改变不是为了讨好别人,而是因为自己认可自己,想把日子过好。比如有人知道自己爱拖延,耽误了工作和生活,他不会一个劲怪自己,而是会列个靠谱的计划,一点点改拖延的毛病。改的过程中,就算偶尔又拖延了,也不会放弃,而是对自己多些耐心,接着调整做法。
而且改习惯得结合自己的能力和实际情况来。要是定的目标太离谱,每次都做不到,只会越做越没信心,反而没法跟自己和解。比如想养成看书的习惯,别一上来就说 “我每天看 2 小时”,可以先从每天看 10 分钟开始。等 10 分钟能坚持下来了,再慢慢增加时间,这样更容易坚持,而且在改习惯的过程中,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也能更顺利地跟自己和解。
为啥说跟自己和解是一辈子的课?因为人一直在成长,生活环境也在变,不同阶段会遇到不同的麻烦,得不断重新认识自己、调节情绪、调整做法。小时候可能因为爸妈对自己有期待,就怀疑自己;年轻时要面对上学、找工作、处朋友这些事,容易焦虑迷茫;到了中年,可能工作遇到瓶颈、家里事儿变多,又会琢磨自己到底有啥价值;老了以后,身体不如以前,回顾一辈子的事儿,也得学着跟过去的自己、现在的自己和解。
这么长的过程里,没有一劳永逸的办法,每个人都得在生活里慢慢找适合自己的和解方式。有时候可能觉得自己已经跟自己处得挺好了,但碰到新麻烦,又会跟自己拧巴起来。这不是没做好,而是跟自己和解本来就是这样。每次拧巴、每次纠结,其实都是重新认识自己、提升自己的机会。多经历、多琢磨、多调整,对跟自己和解的理解会更深,也能慢慢找到更有效的办法,之后过日子也能更从容、更坚定。
跟自己和解是一辈子都在做的事,得慢慢完善对自己的认知、好好调节情绪、主动调整做事的方式。这门课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结束的时候,得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学、去做、去体会。只有学会跟自己和解,才能解开心里的枷锁,接受自己不完美的地方,用更积极、更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里的困难,真正实现成长,过得更幸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