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大家好,今天要讲的这个故事,看似是一个灵异事件,但它发生的过程、引发的结果,比任何“撞邪”都更让人毛骨悚然。你有没有过那种感觉?走了半天,结果绕回原点;方向对了、脚步没停,可就是走不出去。老百姓把这种诡异现象叫“鬼打墙”。但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鬼打墙”,并不是出现在荒山野岭,而是出现在一所大学的楼梯里。
一切要从一个概念说起,彭罗斯阶梯。它是英国数学家罗杰·彭罗斯和他父亲提出的,一个二维的图形,却能制造出三维的错觉。不论你往上走还是往下走,最后都会回到原点,像陷进了一个永无止境的循环。后来荷兰艺术家艾雪尔受此启发,画出了那幅著名的《上升与下降》。画里的人不停地爬楼梯,可永远回不到终点。这幅画成了视觉艺术的象征,也成了无数人心中的谜团。
可令人意外的是,几十年后,这幅画里的“楼梯”,竟有人说在现实中出现了。地点在美国纽约州的罗切斯特理工学院,一所声名显赫的老牌理工大学。2013年,一个名叫迈克尔的研究生在YouTube上传了一段视频,标题叫《艾雪尔的楼梯间》。视频看起来像是学校的官方宣传片,两位穿着校服的主持人正经八百地介绍学校活动,没几分钟话题一转,他们提到一个传说中的地方:艾雪尔楼梯。据说那楼梯不论你往上走还是往下走,都会回到原点。
随后,他们拿着摄像机去了那处“神秘的楼梯间”。看起来就是普通的楼梯,没什么特别,但当主持人开始演示时,画面出现了奇迹,他从左边往上走,下一秒却又从楼下出现了。观众都懵了:明明刚刚是往上走的,怎么又从下面出来?主持人还找来一位亚裔女学生亲自体验。女孩一开始不信邪,笑着上楼,结果刚走到转角,就在上方再次遇见了主持人。她整个人都愣住了,那表情,像是灵魂被拎出来问:“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干嘛?”
随着视频播放,诡异的现象一个接一个。有人从楼上走下,结果又从楼上出现;有人在楼下走着走着,又与刚分开的人“重逢”。观众全程高呼“Unbelievable!Amazing!”那场面,比恐怖片还真。视频发布后,立刻火遍全网,全球网友疯狂转发,关键词“艾雪尔楼梯间”“彭罗斯阶梯”一夜之间占据热搜。更夸张的是,全国各地的人真的跑去RIT大学寻找那个楼梯,想亲眼验证“现实中的无限循环”。
可问题是,没人找到。无论他们问谁,得到的答案都模糊不清:有学生说听过,但不知道在哪;有人逛遍校园,也没发现任何相似的结构。网上的讨论越来越热烈,支持与质疑的人吵成一团。有人坚信那是科学奇迹,也有人说那只是视觉错觉。甚至有人发誓,那是“现代版的鬼打墙”。真真假假之间,这个“楼梯传说”反而越传越神秘。
直到两个月后,视频作者迈克尔再次露面。他在新视频里澄清:那段视频,是假的。对,就是彻头彻尾的伪造。他承认自己是RIT电影与动画学院的学生,那段视频是他的毕业作品,所有的主持人、路人、女学生,全是演员。所谓“菲律宾建筑师”“神秘设计者”的身份资料,全是伪造。他们甚至提前在网上发布假新闻、假问答,用关键词铺好搜索路径,让人一搜“艾雪尔楼梯”,就能搜到他们事先布好的陷阱。一步步制造出一个“看似真实”的神话。
而这一切,只是为了验证一个问题,人有多容易相信一个谎言?迈克尔在长达81页的论文里写道,他从小热爱那些能让人“起鸡皮疙瘩”的科幻片,想亲手制造一次“幻觉式的震撼”。他研究了心理学、叙事学、社交传播和视觉错觉,精心布置每一个镜头。整个计划的核心,不是骗,而是观察,看看当人面对无法解释的现象时,会怎么反应。结果他成功了,全世界都被骗了。
后来,有技术博主做了详尽的拆解。原来,主持人“上楼又下楼”的桥段,是通过暂停、换角度、拼接完成的。女学生“遇到自己”的镜头,则用了替身和角度错位。托马斯那段击掌重逢的片段,其实是两段镜头拼接的结果,甚至某些地方还有灯光重复、遮罩痕迹。但普通观众根本看不出来,反而被这种“完美假象”彻底征服。至今,还有人坚信那个楼梯是真的,甚至有人专门跑去RIT探险,想证明真相。
你看,这就是最讽刺的地方,假象太完美了,真相反而没人信。人们愿意相信神秘的循环,愿意相信世界有奇迹,甚至愿意相信自己被“鬼打墙”,但就是不愿相信这一切只是“拍出来的”。可仔细想想,这不也像现实吗?我们以为自己在走出去,其实一直在原地打转。我们追逐真相,却被幻觉反复牵引。
有时候,最可怕的“鬼打墙”,不是外界的幻觉,而是人心的执念。人们宁愿相信一个虚构的奇迹,也不愿面对真实的无聊。那座消失的楼梯,困住的不是脚步,而是理性。到最后,你以为你走出了循环,其实只是换了个方向继续绕。
好了,这里是海燕论坛·罪念研究所。现实有时候,比“鬼打墙”还像鬼打墙。别太信眼睛,也别太信网络,因为最大的幻觉,往往是我们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