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这段时间西贝的预制菜风波闹得挺大,说实话,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啥在美国、日本这些国家,预制菜并没引起那么强烈的反感?有人说是因为中餐太讲究,这话有一定道理,但绝对不是全部原因。+ s- m X* I: @' X6 A: L
1 z$ n5 w! `# j+ B
其实,现代意义上的预制菜最早可以追溯到二战时期。那时候美军为了让士兵能吃上热饭,发明了各种便携式军粮。战争结束后,欧美国家积累的这些食品加工技术没地方用了,就开始转向民用市场。
7 x( f" g, i6 C) J* N再加上战后经济复苏、女性大量就业,家庭做饭时间变少,人们对“方便吃”的需求猛增,这就给预制菜打开了市场。后来像麦当劳这些快餐巨头兴起,他们追求标准化和出餐效率,更是把预制菜推上了快车道。7 l' a9 B e8 m( l. g
+ v0 l; D4 r4 {+ }' Z2 j8 F日本的发展路径也差不多。七八十年代经济腾飞,女性就业率上升,大家没空做饭,便利店又遍地开花,预制菜就顺理成章成了刚需。可以说,美国和日本的预制菜,都是从家庭端——也就是C端——先火起来的,然后才慢慢扩展到餐饮企业。3 A4 V( ?* E7 S, _, a$ {3 ]4 v4 z
/ d( L/ s& W3 S Y N1 _9 f而中国完全相反。
! t* ]& }. H; i% W' a7 X8 O0 x中国的预制菜是从餐饮业B端先开始的。八九十年代,肯德基、麦当劳进入中国,大家第一次见识到“原来做餐饮也能工业化”。后来本土连锁品牌学着标准化生产,尤其是近几年人工贵、房租高、外卖火,预制菜自然成了降本增效的好工具。. M) Y+ z5 b5 V" M
9 ]3 S, X/ A& ~* T4 N3 ?
但问题就出在这里——老百姓根本没经历过预制菜的认知过程。
( F" r7 f# O' w2 _' @) }在国外,人们是先在超市买预制菜,自己看配料、看营养标签,一步步了解;而在中国,大多数人是直接在餐馆“被动吃到”,甚至自己都不知道那道菜是预制的。于是心理落差特别大,感觉被欺骗了。9 p, b: j8 \) F1 J# y
! y7 C. T4 a; r) G+ q5 l+ z+ b更糟糕的是,一些商家为了节约成本,用的还是口味一般、添加剂多的低质量预制菜,结果消费者第一印象就变成了“预制菜=廉价料理包”。从那以后,信任就彻底没了。* \* {' ~: g( ?/ F. V* g
" K1 A4 P6 @ }' h" g. N' V
总结下来,中外的差别其实在于出发点不一样。
) s( |1 b8 V# @0 o6 x/ D. L7 v在欧美和日本,预制菜是为了满足社会生活变化的需求;而在中国,更多是餐饮企业为了连锁化和成本控制的需要。出发点不同,结局自然也不同。1 {/ L, r+ S" a3 K+ F
( B2 W5 w! W. A: u2 s. D
要想让预制菜重新被接受,餐饮企业得想清楚一个问题:
* N7 A7 K) }3 v+ w, c: H老百姓到底想要的是什么?什么样的预制菜,才是真正让人愿意买单的?
1 Z+ H& z2 g% W+ R4 C
% p0 ]. f/ L* |8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