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加拿大的外卖市场规模接近60亿加元。无论是骑自行车的,还是骑摩托、开车的,你总能在大街小巷看到他们背着印有平台LOGO的保温袋,在车流和行人之间穿梭,已经成了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6 e( q9 Z* O* R# d7 d2 @, p2 r
6 i- O" P; `. |. l我在蒙特利尔的公寓对门,就住着一个这样的外卖小哥——贾斯丁。他是蒙特利尔大学的准研究生,来自印度北部,平时很健谈,总是笑着和邻居打招呼。他每天晚上六点准时出门送餐,准得像闹钟一样。因为他常做咖喱,走廊里总有股浓浓的香味。; o4 ?8 \. y/ z+ }3 ~& I
E9 P+ U' z$ M- u: a$ ?& q, t' X5 p蒙特利尔的学费比多伦多和温哥华便宜些,贾斯丁家境一般,所以选择在这里读书。学期间,他靠送外卖补贴生活,每周大概跑20个小时,主要是晚上六点到十点。刚开始他骑自行车,但这里冬天太冷太长,撑过一个雪季后,他攒钱买了辆二手日本车。不过堵车时,他还是会改回骑车,灵活方便。
5 Y/ u1 e8 f) b# F) x* ?& p5 [: p2 \2 v9 u, q
至于他一个月到底能赚多少,他没细说过。在这边,打听别人收入不太礼貌。但从他模糊提到的情况来看,他能勉强覆盖生活开支:房租一个月1600加元(差不多8200人民币),油费每月七八百加元,加上房租,开销就两千多。基本收入都花在这些地方了。
( W. k, v4 m+ S, g4 v4 n+ \9 ]7 {5 [& V; ^6 o& V
加拿大的外卖员大多是独立承包商,没有最低工资保障、也没有医保和工伤险,完全靠平台派单和顾客小费过日子。看上去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工作时间,但其实单量多少全靠算法和运气。在蒙特利尔,外卖员一小时大概能赚10到16加元,但还要扣掉油钱、修车费和流量费,真正到手的收入往往比最低工资还低。小费就成了关键,但现在物价高,大家消费更谨慎,小费自然也少了。3 h& g9 h& {7 v6 ^/ ?
1 Q# H* Q& Z1 }2 G U
很多新移民和留学生都会选择送外卖,因为门槛低,不需要特别流利的英语或法语,也不用本地工作经验。这份工作像是他们进入就业市场的“缓冲带”。但食品价格一直在涨,大家要么减少堂食,要么干脆少点外卖,自己做饭,这让外卖员的订单量更不稳定。
. H/ P" O7 A( |1 h k
4 R, `# p( @# O# }- `最近发现贾斯丁周末不再出去爬山了,一问才知道他又接了份兼职——帮亚马逊送大件货。比送外卖更累,他人也瘦了一圈。8 N9 V) b- X( x! U6 o8 |
% J( \& f" i+ N) X. x q: {# S8 T记得有次公寓火警(后来证明是误报),大家都下楼避险,顺便聊了起来。贾斯丁说,他最大的愿望是毕业后能在加拿大的大型跨国公司做供应链或物流管理。他知道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先把法语提升上去,再拿到永久居民身份,最好还能考一些专业资格证书。换句话说,他想从“送外卖”走向“管物流”,用所学知识真正立足。
8 V# w( k8 A2 k. e& C9 C8 M& W, I
% M$ {. I; j' ?. O. F& X其实,外卖员们也在争取更好的待遇。去年情人节那天,加拿大多地的外送员加入了全球罢工行动,他们拒绝接单、甚至封锁取餐点,要求平台改善薪酬和待遇。那次罢工上了新闻,公众才真正意识到这些骑手收入之低。比如在多伦多,优步平台的外卖员每小时净收入只有6.37加元,远低于最低工资。后来一些平台被迫做出让步,比如降低抽成,保证骑手能拿到顾客付款的70%以上。虽然不算根本性改变,但至少算是一步。- M4 M7 X) u( ]' _7 v! B. c
3 `, [ Z' G: i# g外卖给城市生活带来便利,但背后是一整套复杂的经济逻辑,也折射出社会矛盾。怎么在“方便”和“公平”之间找到平衡?怎么在平台效率和劳动者权益之间重新谈条件?这些都还需要监管部门慢慢摸索。: T2 ?: M, \- W5 C# I
; O2 e7 P1 \0 h3 Z+ T
在我看来,外卖员可能是城市里最显眼、却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群人。而他们的处境,恰恰就是加拿大经济和民生现状最真实的写照。% C, t0 X. o4 L6 [5 ?3 w
+ O, b" u+ e$ }, 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