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的最大敌人是颠沛流离。已往战乱、饥荒造成夫妻分离,最终劳燕分飞的悲剧不知凡几;当今世道因为人口流动,也造成新的离婚率不断低垂的社会问题。"一时夫妻"(抗战夫妻)现象正在到外洋来闯汤天下的华人中半明半暗地滋长。
来自天津的徐先生五年前以探亲的名义独自来美,太太和五岁的儿子都留在国内。出国前,徐先生是一家知名法国化妆品商的中国代理,每年能有近二十万人民币的收入。据他的朋友介绍,徐先生之所以选择出国这条路,很可能是畏惧因经济问题而挨整。为了保留正当身份,在纽约呆了半年后,徐先生自费到长岛大学学习语言,碰到了正在攻读MBA的吴小姐,从而开始了公开的同居生活。
据徐先生透露,他熟悉吴小姐的第二天,双方就在同居上达成为一致,原因应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他已寥寂了半年多,虽然也到法拉盛找过"中国小姐"减缓一下心理需要,但只有热情没有感情;二是他想学习英语,需要有个老师,而吴小姐正具备这两个条件。
吴小姐事先也有自己的难处,其一是马上就要毕业了,她想在曼哈顿找份工作,正预备离开长岛,而徐先生一个人住在皇后区的亲属家,能提供住处;其二是事先她老公的留学签证又被拒了,她感到,自己"迫不得已从理想中回到现实",便选择了能减缓现实生活问题的同居。
徐先生的朋友透露说,在和吴小姐同居前,他们俩曾有过一个"正人协定":如果有一方家属来到美国,同居干系就立即结束。从此,两个人便以"夫妻"名义参加各种运动,刚开始亲朋挚友都讶异他们两人居然都不避讳、不否认自己在中国都有家室,时间长了,也都见怪不怪了。
已经同女友同居了三年多的徐先生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诚地表示,目前两个人的国内家属一向都没有过来,他和吴小姐也一向都保持同居干系,而且他们的同居生活也挺友善的,除了国内的家属不知实情外,在纽约的熟人都知道他们的现实状况。他认为:这种事没需要遮遮盖掩的,人都得面对现实么。
虽然这种做法对中国人来说好象应该在品德上受到训斥,但我们也真的没有办法来减缓长期分居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所以只能在物质和精神上多多安慰一下国内的家人,徐先生介绍说,他和吴小姐现实仍然每周都同国内的家人通次电话,或发封电子信件,每隔一段时间也都给个自的家人寄些钱回去。
目前正在一家电话公司工作的吴小姐表示,一开始同居时心理压力很大,也不想让更多人知道,但时间一长,一切都顺其自然了,生活和工作都比较稳定了,两个人的感情也加深到一定程度。唯一不敢面对的是,若是真有一日她的老公或徐先生的太太从国内过来了,不知道这种同居干系应该怎样结束?
因为现在我最了解的人是他(徐先生),而不是国内的老公,况且要是他真的过来了,能一会儿适应这里的生活么?如果他真的知道了我在这同别的男人同居过,他能接受这种现实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