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年你要是在朋友圈发杯星巴克,那还算有点“精致生活”的味道。现在不一样了,越来越多人晒的,不再是商场里的连锁咖啡,而是村子里的“村咖”——泥土味混着拿铁香,一边喝咖啡,一边晒太阳、吹山风,仿佛从都市逃脱了一般。9 ~* Q, z/ K) R5 K$ ?; e2 z
/ |+ O$ y4 l! [* v5 u6 z0 M g+ a
这种开在村里的咖啡店,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村咖”。开在山头、茶园、梯田边,甚至是古村的老房子里。人们不只是来喝一杯,而是想图个心情、拍个照、体验一下“山野文艺范”。( V' f: m, v& l; n" T( s
7 s$ C @* c6 l! v" y5 z
比如浙江安吉这个小县城,常住人口不到60万,居然能开出300多家村咖,一年吸引超过600万人去打卡,还创造了1.2亿元的产业收入。去年4月,他们搞了个“深蓝计划”,单日咖啡销量直接干到8818杯,全国记录!: X! H+ N3 ^2 f" _( ?* D
$ v1 T! o% f9 K& S) X- S
但这事儿也没那么美好。别看现在“村咖”风风火火的,现实中,已经有不少创业者开始后悔了。
, u8 E- R2 v" w. |- }. P6 R. s
7 G! G- F" H: W* K! M) ^村咖为什么能火?靠的是“反差感”$ L9 Z/ d9 r0 m7 Q/ N* i
说到底,村咖能火起来,是因为大家的生活节奏变了。疫情之后,很多人开始厌倦城市的快节奏,想逃离那种压抑的高楼大厦,于是“松弛感”成了新趋势。而村咖,刚好踩在了这个点上。
9 O z+ d5 J2 K+ ^9 [0 O8 k/ S! U3 d7 c; i N* e: b3 O& I! \
相比城市里的连锁咖啡店,村咖可太有“情绪价值”了。不仅地方宽敞、风景好,还能把喝咖啡变成一种生活方式——露营、拍照、发朋友圈,简直就是城里人理想生活的缩影。8 J/ o9 B$ q; G1 m6 l
! J6 f: E' y+ Q' U
安吉的“瀑布咖啡”就是个典型,把山里天然的瀑布和咖啡馆结合起来,不光能喝咖啡,还能露营、泡温泉、开夜场,堪称“全能打卡胜地”。
" t. ]* M- C' T* q7 x9 O. }( m" c& e
而且这些村咖还玩出了新模式:村集体拿资源、村民拿租金、员工拿工资、大家一起分红。这种“大家一起干”的模式,不光带动了经济,也让乡村火出了圈。1 d6 Z1 C: F: H/ O
|- w t# q/ t( y T1 g0 E% k2 y! `一窝蜂跟风,问题也开始暴露
: l0 R# n, K9 p* |/ t火是火了,但问题也来了。. h5 H W3 M* ~5 f5 g- [7 U) w
- y0 W5 S# }' s# A0 i
全国各地现在有4万多家村咖,江苏、浙江、四川、云南……只要有点景色的地方就有人抢着开。但也正因为“太火”,导致大家一窝蜂模仿,搞得满眼都是复制粘贴的“网红风”。' i: _( P+ E6 y
& y6 f2 U8 b. a- Y: ^桌布、咖啡名、装修风格几乎一样,什么“稻香美式”“梯田拿铁”根本喝不出特色。一不小心就成了流水线的“拍照基地”,完全失去了原本乡村该有的味道。
* {8 p2 X+ u5 b) {# p
0 l5 C4 {* S. A" t更夸张的是,有些店为了赶工,直接拿个旧猪圈刷白了就开张,有些甚至违规占用农田、临时搭棚卖咖啡,质量堪忧。还有的为了“看起来高级”,直接把老屋刷白、百年树砍了铺草坪,结果搞得四不像——既没城市的精致,也失了乡村的灵魂。
3 D% P$ s1 D& L0 P0 K/ D' \# f$ k* G- W
广西阳朔那边就拆了好几家这样的“违规村咖”,说白了,打着“乡村振兴”旗号干着“违法建筑”的事。
# v; T) ]( ^ D; X9 j2 }$ }, X% P4 J3 X4 @
更“离谱”的,还有人吐槽去村咖喝咖啡,旁边猴子满屋跑,远处还有野猪在盯着看……一杯咖啡喝得胆战心惊。
9 q8 S O2 {0 d4 X1 c- Q' G
' c& K2 Y7 h ~* c9 V, O投资高、淡季冷,村咖不是谁都能玩的生意
}! S' V1 d( Z" N, L. _很多人一听“在村里开店”,第一反应是房租便宜啊!但真干起来才知道:哪怕你不交房租,光是改造就能把人劝退。
6 {- N* G# m$ c Y: F; P% s; K
& d$ T5 G3 q- L0 C& E& Z, I& i7 h ]老房子要加固、防水、水电网络都得自己搞,物流还慢,一搞就是几十万起步。而且山上的店,还得自己拉电、挖水池……有些村咖装修加基础设施,随随便便就投个四五十万,甚至上百万。
! L$ K1 b2 k2 B! F( B
" q! j7 ^! k" W4 l9 p1 N5 i+ k H i开了店也不代表顾客就来。村咖的位置大都很偏,导航都带不准,一不小心就开进山沟沟。好不容易到了地方,还要爬坡、走烂路,有些地方连越野车都嫌难走,游客体验真的一般。
% b; {* s8 X( Z: F9 ~; Y
# `2 V' \- ~4 j0 D最关键的是,村咖说到底是靠“流量”吃饭的——你得有新意、有话题、有拍照点,不然人家来一次就再也不来了。旺季能靠游客撑一撑,淡季门可罗雀,只能关门歇业,做成“兼职咖啡馆”。- _0 t9 S' K* d& z. A% J& K- ^
" \; |$ P2 ?; [像安吉,高峰期500多家村咖,现在已经倒闭了100多家。
6 _8 Z$ e7 t& {1 ^6 `# I7 A5 B& F" b" |. H _" n" ^0 J9 b, ^9 l
村咖的故事,远远没讲完
9 Z( c4 \$ p! m I$ [& J你可以说“村咖”凉了,也可以说,它正在洗牌。
- h# x t6 \1 |9 i4 c& W5 _+ F* L
2 `3 h& u. [ ~- z/ i B村咖不应该只是“乡村背景里的拿铁”,而应该真正把乡村的故事、文化、生活方式,融合进体验里,做出差异化、有记忆点的场景。) O, {: G: N% t$ X) M7 ^
8 \! g B4 {& ? ?/ U真正能做下去的,一定是那些把“乡村气质”融进了“城市咖啡逻辑”里的店,不光靠景色吸引人,更靠文化留住人。+ q! g, b0 {: `6 X3 W9 [
) Y% }& z# o+ u+ b. h未来,谁能找到“乡村原味”和“消费情绪”之间的那个黄金点,谁才可能把村咖这门生意,玩得长久又漂亮。$ F& v, k6 V6 p" W+ [2 ?
& U; p- k' ]3 x: B8 k$ Q; p% L
! g; a% p. g: A. Q) F
' M; V0 J; J: n; ]- J- A! [5 A8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