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0月29日美股开盘,英伟达股价突破210美元,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家市值5万亿美元的公司。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i% E" f0 w) @  ^9 C- d" F要知道,上次它冲破4万亿才过去4个月!所以现在再去讨论它有没有泡沫,其实已经没啥意义了。唯一的问题是——这个泡沫,会不会很快破?! d+ z& \  Y0 R% y
 
 - \) Y0 S9 _6 Y但就目前的情况看,这泡沫可能还只是刚起步。哪怕未来英伟达的市值再翻一倍,估计也没人太惊讶。9 A& n8 I; L, ]& B9 i* M  G& K' I
 ) H' J) [; J6 G+ I" P' `7 j; m
 一、英伟达:不是普通的芯片公司
 " u6 X/ x  ^' t8 Z+ m& A' L6 G5 O4 Z/ \3 A4 T" b& I1 g7 k6 h
 咱们先别被英伟达那一堆“宏伟蓝图”迷了眼,就把它当成一间普通的芯片公司来看。要理解它为啥能让资本市场疯成这样,其实挺简单的。- j% f# L9 q! q/ D. ~
 $ C& s0 C8 f" t8 {' c7 r4 A6 N
 找个历史上的对比——上世纪末的英特尔。' T4 o4 ^# \( N# g. F) n
 1996年到2000年那会儿,英特尔的市值从1200亿美元干到5090亿美元,堪称传奇。
 6 m8 S* ]7 G7 I- @虽然那时候也赶上了互联网泡沫,但英特尔涨的根本原因,是它跟PC市场强绑定,吃到了那波红利。: O' O. d6 H" u+ Y, s( e
 
 1 n: i; a# L) I可英伟达不一样,它的增长是靠AI、数据中心、显卡、自动驾驶这些更大的市场支撑的。
 - v; Q% Y7 v( F/ N/ s拿数字说话——英特尔那五年营收增长率是12.6%,而英伟达从2022财年到2025财年的营收增速超过100%。
 ) K6 Q9 S: n3 p- q# W黄仁勋还放话,说到2026财年,他们的Blackwell和Rubin架构GPU总收入要冲到5000亿美元。6 [, w$ n2 `. M" f- j
 5 Q9 X# p; t+ Q# M9 y1 \
 更关键的是,英伟达不自己造芯片,它是Fabless模式(设计外包给台积电这些厂),轻资产,利润不需要全砸回生产线。这点和当年的英特尔完全不是一个玩法。
 " B; A. {: y/ T5 N' Q/ i: T, c9 ~# v; S* b0 F% \! I
 所以说,现在英伟达的“市值神话”,并不完全是泡沫吹出来的,它背后还是有逻辑的。# m* x# Y! C7 _7 w+ J8 X" J4 P& C
 / b5 z" \8 d5 \, B7 N6 L
 二、算力成了新的“能源”
 , ?3 ~- [, s- v6 c/ w+ O) z
 ! z, {' ~* F: A5 D  X1 ?很多人拿2001年的互联网泡沫来类比现在的AI热潮,说AI这波肯定也得崩。
 ' o0 {9 U4 V! ^+ Q1 \! L; O这说法听起来有点道理,但仔细想想又不太一样。
 $ J$ H; ~) l0 F, `6 R+ _: ]# Y* B7 g
 当年的互联网公司分三类:+ V* b* J) l" |. n5 B
 第一类是“流量入口”——像雅虎那种,靠用户注意力吃饭;- r3 m: ]1 _$ h3 c6 r* e
 第二类是“颠覆者”——比如亚马逊,想用互联网重构一切;+ {* {$ E; c/ q6 E5 F: Z3 W
 第三类是“基础设施”——像思科、WorldCom,负责铺设光纤和交换机。
 / N! R. y' N4 }3 w* |% Y; ]6 O% _( Z, h" U6 e% w, u5 {2 Y, Z
 结果泡沫破裂后,第三类最惨,因为他们全靠借钱砸硬件。
 7 k8 [; T) D7 n7 ~: L2 I+ q6 N! ^; E8 S* X3 @; Y3 l' n
 那英伟达算哪一类?两年前可能算“基础设施”,但现在,它更像“能源供应商”。2 B. ?" F) i$ v. {5 o
 
 " d; U* V9 `! s; [9 K5 L; H2 P比如前阵子英伟达给OpenAI递了1000亿美元的投资案,准备建10吉瓦算力中心,相当于500万块B300芯片。
 ' X$ i6 f, ]2 |1 Q( I9 D) Y5 I再结合OpenAI和甲骨文的合作,三方组成了一个“算力生态闭环”。" q6 Y( S6 J9 H" h- u1 _, z* M+ D1 m
 9 i+ c: v/ m4 W- ]& R
 表面上看像资本游戏,但你会发现:/ r+ u- ]1 V2 ]. D/ L5 I
 OpenAI是“生产者”,甲骨文是“建管道的”,而英伟达——成了提供“能源”的。- u. G! d9 H) p* c* I0 e
 % [" i/ E+ E& ~6 D( {
 就像当年没人质疑“石油会不会有泡沫”,未来的人可能也不会怀疑“算力是不是泡沫”。, k7 e, U6 [$ K4 ^- X5 y( ~
 只要算力能真正成为新时代的能源,英伟达的故事就能讲下去。
 o+ z" y. C: y  Y; v  G7 V: i5 D! |8 X: S* v8 ?* [" W! l
 三、AI泡沫会破,但英伟达还能赢很久
 6 b( P. I6 ?- Y7 @% x& S9 T
 : D1 o( O5 i! F( m3 _! MAI肯定有泡沫,而且可能是人类史上最大的一个。
 : U, G8 x5 `2 u( z2 w) A) @( X0 T3 W你看核聚变公司OKLO,三年没营收,市值却炒到250亿美元,只因为有人说“AI算力需求大,电力要跟上”。这逻辑,说白了,纯靠信仰。
 7 \9 F' I" z- K: ?$ E4 l, ]8 t' X# Z9 w) P; ~- |1 O
 但对英伟达来说,这泡沫短期内不会破。
 . M, A* I3 p, j8 k) ^; `原因也简单——现在还没到“算力过剩”的阶段,反而一堆行业还在找地方消耗算力。
 / c% F/ i. L! E  C3 g& G, e
 ! _  d# H) Z+ s2 T比如英伟达的Isaac GR00T平台,能帮机器人通过少量人类示范学习动作,这个过程就得烧算力。$ _% E" A0 y% Y/ P1 u
 又或者像黄仁勋在GTC大会上提到的“物理AI”、ARC平台、量子GPU接口——这些项目都得用GPU算力堆出来。
 , r% F3 D$ W' v8 z5 M( W
 o  ]! P$ W2 l  X; M" N; V  r. m$ n换句话说,不管下游行业最后成不成,英伟达都能先赚“算力的钱”。
 , M0 O8 X$ I1 @而且这些领域越热,它的GPU就越难替代。. S. ~/ w! |2 c( U$ |' n5 g; f( z
 0 a" ]& x5 @+ b; ?. ~7 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