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餐饮圈的变化,大家可能都感受到了:顾客的心思变了。
' r& x) E9 K' j4 F$ b. w一句话——“50块的聚餐,不如回家吃三天”。/ i- t4 l' M/ _6 o
/ h y8 ? c( h. {( p
以前,餐饮拼的是谁的店更大、食材更稀有、摆盘更有创意。但现在,大家更在意的是:你能不能帮我省钱?你能不能解决我真正的需求?, s% Y/ D6 t2 \( u' d# y3 A% b$ x
+ E1 D) w' M5 f% c8 f9 o2 j比如水火锅,人均 50 块,能吃能喝,还自在。这就是踩准了顾客的三大痛点:' E/ V4 t; z3 d( o- S9 _
- r1 `0 s q0 t6 n8 J* Q
不想为过度包装买单;
( b( _ G" \9 S) s- F* M" J+ J! F. r! b3 N
想要自由、真实的吃饭体验;; ]& ]/ }3 x% w3 K, [
" f' e2 D1 s4 @9 Z3 U" Q
最重要的,追求“物超所值”。+ d4 @' M8 d# ^5 A: R9 f+ @8 a
+ T( n3 @: P! R2 O$ }
这届顾客,真不一样了。, X% @6 }7 Q* I' C& r! s/ K
9 F2 H8 o' G6 x) q9 e: d1. 餐饮消费“下行”,市井小店却火了* {" u% ?( G4 j4 q: W0 Y7 q
6 J8 t$ p" ]. g# ~美团数据显示,2025 年二季度外卖订单均价同比下降了 42%,而“单人餐”的搜索量暴涨 300%。人均消费,也从 2022 年的 43.2 元,跌到了 2025 上半年的 39.3 元。# o2 o B: q; ~6 m+ R! u
$ z: Q9 t( {! Z0 ?. T9 J) x
一些曾经高大上的店,现在也得“低头”。北京国贸某日料店,过去接待过外国元首,如今撤下了“黑松露鳌虾刺身”,换成了“68 元午市定食”。甚至靠着 9.9 元的寿司边角料套餐在外卖平台维持现金流。中国烹饪协会的数据更扎心:超过 40% 的厨师被迫改行,五星酒店的大厨转做外卖,时薪从 200 元掉到 50 元。0 @- z0 _0 z$ @: P! [4 y6 ?( k
& g8 m6 ? ?8 s7 l% c9 E% i
但另一边,市井小馆子却火得一塌糊涂。长沙这些年,笨萝卜、吴先生的破店、干蒸……一个个环境简陋的小店,成了排队神店。顾客愿意自己搬桌子、收餐具,就为图个实惠和自在。% u5 ~, l* y0 `8 f9 m& ?
' ^6 Z( e6 K4 m
其实这背后反映的,是消费观念的转变。顾客不再是为了“别人眼中的自己”买单,而是为了“真实的幸福感”消费。5 \ c0 c, q% d6 o6 g
& c+ p. F& J0 D$ e% `4 Z2. 减法里的生活掌控感
# q1 O, }7 `* { `, b& u; o4 X/ J4 M0 @
消费降级,不只是没钱花,而是一种价值观的重塑。' X! Y: Q4 D% [0 {9 `# y
3 G$ ]$ c( Z' K6 C年轻人开始主动做减法,用“降级”来对抗“精致穷”。以前大家追捧的“氛围价值”“打卡经济”“颜值消费”,在 2025 年已经很难玩转了。朋友圈里少见排号几百桌的截图了,“现象级网红餐厅”几乎绝迹。
( \. G- h7 F3 v" q$ O0 Q, i$ j# l, f; S. U) f- w6 [+ O
消费者变理性了,不再盲目追随流量,而是回归吃饭的本质。说白了,顾客在“去品牌化”,也就是——饭还是要吃,但不会为花里胡哨的东西多掏钱。
9 G$ W. _3 [5 B5 v. F; v" p: f8 H, K" ?7 }' y. c% |
3. 餐饮人不得不找“活路”
& A8 ]' k0 z( W6 n/ V
1 E; h5 _5 p6 {以前流行“高举高打”,动辄上千平大店、砸营销、搞人气。可现在的餐饮,正陷在“供给过剩、消费降级、通缩压力”的死胡同里。高成本压身、低客单价难撑、低利润让人崩溃。
+ {& ~( ]$ g( I" e7 h4 f+ Q) f& s" {6 T7 ?8 @
武圣羊汤创始人就直言:“我们用的是好食材,但顾客愿意付的钱,根本 cover 不住成本。” 这其实是大多数餐饮老板的心声。6 H4 Q0 D' J1 i2 J* {
) R6 E2 |- r2 X) B) W
所以,大家开始被迫做减法。
% _7 D6 V4 ~9 W# \) s
# J+ U7 I1 s! x! N西贝老板贾国龙,经历客流下滑后,彻底停掉快餐业务和零售折腾,重新聚焦正餐。
, b; V: D) _2 t2 A
4 z/ o3 b) h2 U* f9 y“鱼你在一起”推出 Mini 店,面积从 120㎡ 砍到 30-50㎡,人手从 5 个缩到 3-4 个,投资成本直接降下去。
. T7 t3 r8 R6 |3 ^& q: g% a$ Z
$ D* s" c3 `! k9 E6 r上海一家烘焙店,不再花钱买流量,把预算用在原料和服务上,靠老客复购和社群互动,利润反而比推广期还高。 \* u( q& E3 W0 ]4 d1 i0 ~; s" f
. M" ^6 Y. L( N n' \7 ]3 V9 g再比如“蛙淘厚汁干锅蛙”,创始人就说,省人工不是靠压榨,而是靠设计:一个人能兼多个岗位,效率提上去,成本自然降下来。
; h8 \6 {- u9 J- e) Z6 y5 j t S# y) _' X0 ]
4. 别忘了,品质才是底线
. z$ w1 ]& S7 w( {. R+ r2 T* ?! U- v5 H" k
当然,低成本不等于牺牲品质。顾客的钱包是紧了,但味蕾和判断力还在。' a7 U' m+ {4 E5 k3 Z+ g1 U
0 l$ I l8 i* K
极致的降本增效,可以是策略,但绝不能以牺牲 QSC(质量、服务、清洁)为代价。
, n6 j$ D% a* ?* Z. C顾客复购的关键,还是产品力。( @8 z* E* c; A) h+ F) d" ?& `
/ `6 V. d) L5 V% s4 p; k0 B L
有人说得好:营销祛魅、流量退潮后,真正能留下来的,还是那些菜品好吃、体验扎实的餐厅。
) j* a# W6 b6 A
& B9 E6 {: j$ ~2 j7 a8 b8 d! o所以,与其卷营销,不如趁着行业低谷,把内功练好:精进厨艺、打磨产品、提升服务。等餐饮行业回暖时,那些稳住底盘的品牌,自然会脱颖而出。
& R, j% S$ I8 G! O. R& x! G& B
& h6 \0 M q q' m+ q/ e正如柠季副总裁郜枫说的:“餐饮行业,最终还是看产品力。只要好吃好喝,长远来看就没问题。”
' D% I7 B- O, _, ? k% \: S# K( M4 A- A
3 o9 ~- T$ W% m% c1 j. ]/ ^: f- l( ~0 M8 w
: @5 b. F5 V3 U+ Y* {
8 e. _, K$ c) b/ }9 I0 d2 T6 `2 U
$ d+ m# i) X" M
5 Y: d4 }. R) E) K9 s' 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