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汽车行业盛行多年的潜规则——通过“打欠条”等方式延长付款周期、拖欠供应商货款、用“零公里二手车”虚增销量等——如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外部压力。自2024年5月底以来,行业内部开始显现出规范化转型的迹象。$ u5 o) D. o/ }& J
) J" J3 }, R! [& g( ~魏建军“揭盖子”:行业的恒大隐忧
" m9 a3 ~9 L$ N4 b/ `6 z$ \7 K& l/ A+ x( Y9 L
5月23日,长城汽车创始人魏建军在一次采访中直言不讳,称“汽车行业的恒大已经出现,只是还没爆而已”,直接指向一些车企高负债、拖欠账款的现状。他还批评了“零公里二手车”的乱象,并点名了懂车帝、瓜子、闲鱼等平台。
6 u! r# E& u# {$ ?1 `1 c. u, h
4 X) V& o; q, O# S" q魏的发声被业内普遍认为是在暗指比亚迪。几天后,监管层召开座谈会,邀请比亚迪、东风、瓜子、抖音等企业参会,主题是整顿“零公里二手车”市场乱象,并推动二手车出口规范化。
/ s7 O( u# B2 s: w5 ?) K; `! @) s7 _3 ^( V$ j* m
集体响应《条例》:车企罕见统一行动
, n" S% c9 [& t+ w6 v
1 Z, H F# L8 j/ q; a2 Q到了6月初,车企的付款周期问题成为另一个整治重点。在《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于6月1日正式实施后,短短两天内,包括比亚迪、一汽、上汽、广汽、小米、长安、吉利、蔚小理等17家主流车企纷纷表态,将向供应商付款周期缩短至不超过60天。
: K) g5 F( E: {/ }
; G0 X3 D/ ~3 ~5 x0 D: d这是车圈罕见的整齐动作,但舆论关注的焦点依然聚集在比亚迪。魏建军的言论引发连锁反应——吉利高管公开力挺魏建军,广汽埃安副总经理更称其是“行业代言人”。比亚迪不得不站出来回应质疑,晒出相关数据,力图撇清指责。
0 d- X5 s. G7 `8 [+ ~8 A A0 ?# F
不过客观而言,比亚迪截至2024年底的应付账款高达2440亿元,超过上汽和吉利的数据,无法回避。
7 x" S' i# N- F6 K( V0 i* P+ ]1 o( q2 q5 m* M% ]% w8 o. J9 s
“迪链”不是个例,潜规则几乎车企通用9 N5 d9 f U9 Y
8 Q: D% q5 z) Y( L
“零公里二手车”并非比亚迪独创,而是行业共用的“潜规则”。至于被指拉长付款周期的“迪链”,也不是孤例——吉利、长城、奇瑞、上汽等车企都有类似平台,如“吉通保”“赛克”“东信”“宝象”等。
9 Q: m: a( W$ M* V3 {9 D1 `
) x% D+ J3 D; l+ A3 B3 a这些供应链金融平台,本质是将付款时间后移,车企以“票据”或“平台凭证”替代现金付款。供应商若想提前拿钱,就得贴现,实质上是用自己的利润承担融资成本。
: `7 t7 ?0 L! C
# u3 p8 x6 `* D# T4 M7 Y虽然《条例》第十一条明确禁止大企业强制中小企业接受商业汇票等非现金方式,但目前真正承诺全面执行的只有北汽和上汽,其他车企大多仍在观望。5 @' \7 l# U( u u( x# _9 |
1 J3 A( b2 H, k/ ]账期短承诺难落地,结构性不平等仍在
, G3 w! {- c+ O' m& l0 k
- C- M4 W7 I/ ]( E7 l数据显示,2024年上市车企平均应付账款周转周期为182天,最高超过230天,远超《条例》要求。虽然包括小米、特斯拉等部分企业账期较短,但整体来看仍然偏长。
4 b8 Y4 v" y' F" F& ^: g" _7 J; o' V- ?
即便车企表态缩短账期,业内普遍质疑这些承诺的实际效果。比如:账期从何时开始计算?支付方式是现金还是商业汇票?是否全额支付?均无明确标准。! ]. t) M! g- c3 B
/ G, U3 s. J. b+ A: a3 c
此外,一些车企会利用“卡发票”“卡验收”“审批迟缓”等手段,变相延长付款周期,或通过招标环节压制供应商议价权——这都让“60天承诺”大打折扣。
! r; ~: { M5 [7 a% ?* H: X% r3 q k' s" H/ k& Y( d! R- |. }" `
根源在于,车企掌握主动权,而供应商尤其是中小企业,面对大客户往往只能选择妥协,忍受长账期。过去行业增长快,大家都能分蛋糕,如今竞争白热化,潜规则反成企业“续命”手段。
# v l( A" V$ ^7 e2 I/ ?7 Z- A) Q2 I; o8 _0 l7 q
“零公里二手车”问题更难动手:各方“装聋作哑”
8 ]* F" l! Y4 v2 Y; U7 p
+ T4 e" V8 k3 R相比拖欠货款,零公里二手车问题目前还难有实质性改变。原因在于,这种操作短期内“各方受益”:6 w3 d: A0 I) O }& f0 j1 e
) L, {4 T& x& ?& A2 W' C: h
对车企而言,这种方式能迅速清理库存,粉饰销量数据。
$ y) i+ M2 J5 k& c( g' u9 O/ [/ Z0 }( L/ c5 B$ P% l/ ]. {
经销商能获得返点。
0 G. M1 ~( [1 O; E
+ m* {( W& x5 f( x$ j一些出口企业甚至借此绕开海外对新车的限制,享受退税。
. { V a' w& g6 ~( X+ K5 b, A9 c# Z* A3 W8 Q# X
消费者也因价格低、免购置税而愿意接受。
, s" g( P& A; \* R3 P6 z) ~5 R" X/ Y) | U2 D
但这一操作却为数据虚假、出口走灰色地带、销售透明度低等问题埋下隐患。" g2 I: ~! I1 e# w' _. l$ j1 [
6 t! O9 `0 H3 R: R1 K t据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中国二手车出口从不足5000辆暴涨至超过40万辆,其中不少是所谓“零公里二手车”。
' e4 [' v4 X3 H/ ~
# W% J# O! H2 w5 h% v) C2 G2 Q这种“狸猫换太子”的手法,一旦进入国际监管视野,很可能引发信任危机,影响中国汽车出口信誉。
& s& s3 v+ ^& k+ [, m6 y1 V& R& ~% D b/ ^4 Q+ n7 X, O" n
监管开刀只是第一步,车圈阵痛难避
8 v$ ~# j/ z+ \1 q F$ x7 Y; [) Y+ a; r1 @( \4 g
整顿“零公里二手车”和压缩付款账期,本质上是车圈正视过去“野蛮生长”后,向更加透明、公正的商业规则靠拢的一部分。: W7 T- p' z+ y/ ]/ B4 R. _1 P
( j& V# B, t: ^; ]4 e6 h但不论是资金压力上移,还是销量数据美化,这些潜规则都是车圈沉疴,扯掉一块“遮羞布”,动的其实是所有车企的利益。
5 G: @: k7 |/ H, y* g& F0 f1 [, \3 R
/ o' r2 C- o8 ~, p短期内车企既缺乏彻底改造意愿,也没有充分能力迅速转向,但至少,“潜规则”开始被公议,行业正在艰难转身。
3 g: z6 Y, W+ _4 _ ~
" P) j; U2 C+ O; n# C/ B! H" R" f2 i [. |$ @9 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