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来伊份粽子吃出疑似创可贴”这事儿在网上闹得挺大。5月12号,来伊份也出来回应,说已经把那批蜜枣粽全都下架了,算是暂时把事压住了。" u3 r# `$ J9 U' O
3 R/ }# r& N. F* V
但这事背后也暴露出一个问题:来伊份这几年食安问题是一出接一出,品牌信任度直线下滑,加上业绩也开始走下坡路,大家都在问:这家曾经的“零食第一股”到底怎么了?; i% w8 [3 ~: z G; S
( }. ?: w3 `7 h3 ~! c
食品安全问题频出,信任危机加剧
l& T$ W2 p/ C. K9 n! |( Y先说说这次粽子事件,一个江苏消费者吃粽子吃出个疑似带血的创可贴,还拍了视频发到网上。来伊份倒是反应挺快,马上组了个专项小组调查,还承诺全链路排查,愿意给消费者退货加赔偿。0 ~0 O$ b2 S* B& h6 [) o9 I- d
0 S9 J1 e5 s) M
但问题是,这已经不是来伊份第一次出事了。早在2012年,他们就因为“毒蜜饯”事件被曝光,后来又有牛轧糖大肠菌群超标、手撕肉条菌落超标等问题,食安“黑历史”不止一桩。) U4 S: U0 n% ]5 ?0 R; M8 `1 l3 [& R
* B% p' W* ^5 f$ R% |% p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来伊份的投诉超过800条,其中大半都跟食品安全有关,有人吐槽吐司发霉、牛肉变臭、吃出头发甚至异物等等。国家市场监督平台的数据也显示,光2024年就有260起投诉,其中220起就是食品安全问题。
' J! a; C$ [6 U% D! Q) K' t" T& E$ A7 H! y7 B7 H2 Z5 h
曾经风光无限,如今业绩连年下滑- l2 f8 q! [8 _" }
不只是食品出问题,来伊份这两年业绩也撑不住了。2023年营收和利润分别跌了9.25%和44%,到了2024年更惨,净利润直接暴跌231.94%,亏了7500多万。
8 e8 ]% F4 f/ D: m1 K
# C7 c2 p1 c5 \( i公司自己在年报里说,主要是门店表现不好,一些不赚钱的直营店也关了。而且,2024年底和2025年年初,公司还接连有人事变动,董事和副总裁都辞职了,风波不断。
& @# T/ l: g6 N$ d8 _5 J$ N
' Q9 E/ I. ~8 O到了2025年一季度,日子也没见好转,营收虽然还算稳住了,但净利润又掉了近80%。更别说毛利率和净利率,这三年是一年比一年低,经营现金流也跟着在掉。2 T v/ y2 b4 I7 p1 F6 h$ e
1 q! Q Q- X& m+ G+ b. r
线下重资产压力大,线上发展也不给力
. ]4 X6 Y0 a- n2 ^) z8 c7 S来伊份之前喊出“万家灯火”战略,说要在2023年开1万家店,结果2024年底还不到3100家,而且几乎全靠长三角地区撑着,上海一带营收占了将近87%,北方和南方基本没啥存在感。( E1 O, n6 K4 D0 p5 v' ?7 o' v
) S- k Q0 p4 P! \/ y3 E& {+ i再看看线上业务,说是发展社区便利生活、搞直播带货啥的,一年搞了1000多场直播,App也多了几十万用户。但说到底,线上营收只占了6%左右,主要还是靠自营App,像抖音、拼多多这些新平台基本没吃到什么红利。
7 G) w6 ~6 _' F0 U% E; ?. c/ U+ A* u- I& L, {. @
来伊份现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食安问题频发,老百姓都不太敢买了;线下重资产负担大,线上又跟不上节奏;加上区域发展严重不均,基本靠上海一带撑着。以前靠“高端零食”起家,现在却频频“翻车”,光靠品牌老底子已经不太够了。
! J% z) _. g7 h) G7 `9 a
c1 G% X8 O! P' n! s$ g* g& w未来如果不能在产品质量和线上渠道上好好补课,这条“零食之路”恐怕不好走下去了。
) ~: M+ B' e! v& |* I8 g6 w- E; x% h1 p$ b) }! Y6 A
4 {, C! p* U9 _9 e+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