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人到中年,回望来时路,会愈发觉得,真正的友谊如同老酒,不在瓶烈,而在醇厚。它不喧哗,自有声;不灼人,自温暖。那么,何为友谊?在我看来,它并非觥筹交错间的热闹,而是岁月沉淀下,一份无须言说的默契与守护。
这份情谊的缘起,往往在于彼此身上那种独特的“投缘”。这并非少年时单纯的意气相投,更像是于茫茫人海中,辨识出精神频谱相近的同类。就像春秋时的俞伯牙与钟子期,一个善鼓,一个善听,于山水间成就“高山流水”的知音传奇。这种吸引,是超越了功利计算的欣赏,是看到了对方品格、才情或秉性中,那一点真正闪光的东西。我与我那位几十年的老友,初识时便是如此,或许只因在图书馆里,同时将手伸向同一本《瓦尔登湖》,相视一笑间,便认定了是可交之人。
然而,友谊的藤蔓若要历经风雨而不凋,关键在于能“想对方之所想,急对方之所急”。人到中年,俗务缠身,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真正的朋友,是能体谅对方处境的那份厚重。想起管仲与鲍叔牙,管仲屡遭困境,鲍叔牙却总能理解他的“不得已”:打仗后撤,是家有老母需奉养;分利不均,是家境贫寒所迫。这份“知我”的体谅,远比任何慷慨激昂的承诺都来得珍贵。前些年,我家中遭遇变故,心力交瘁。那位老友得知后,并未多言,只是在一个周末的清晨,提着一袋新鲜的蔬菜,默默出现在我家门口,说了句:“来看看,有啥能搭把手的。”那一刻,无需多言,所有的支撑都已在那沉甸甸的袋子里了。
到了这个年纪,朋友们天各一方是常态,为家庭、为事业奔波,再难像年轻时那样朝夕相处。但真正的友谊,从不畏惧地理的疏远,它畏惧的是心与心的失联。它需要的不是频繁的见面,而是“心里有”的那份惦记。正如唐代诗人王勃所写:“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通不期而至的电话,一条无需回复“在吗”便可直抒胸臆的信息,或是看到一处好风景,随手拍下分享过去,便是在告诉对方:虽未常聚,但你始终在我关心的范围里。这种“时常联系”,是维系友谊生命线的涓涓细流。
总而言之,真正的友谊,是始于吸引,成于体谅,恒于联系。它经得起时间的淘洗,耐得住境遇的变迁。愿我们都能珍视生命中这为数不多的“老酒”,让它在岁月的窖藏中,愈发芬芳,温暖我们往后所有的旅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