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在发生争执后,有人摔门而去,留下的人在原地委屈。这种吵架后立刻走人的行为,看似是简单的不想矛盾继续,实则是逃避心理在主导。从心理学视角来看,这类行为背后藏着个体面对矛盾时的无力感与习惯性防御,他们既不愿直面冲突带来的压力,也缺乏解决问题的信心与方法,最终选择用离开这一最简单的方式暂时隔绝矛盾。
逃避心理的形成,往往与早期成长环境密切相关。在原生家庭中,如果父母处理矛盾的方式就是冷战或回避,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这种应对模式。比如,当父母发生争吵时,一方总是摔门进入房间,直到另一方主动妥协才出来,孩子会逐渐认为离开是结束矛盾的有效途径。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孩子无法学会如何理性沟通、表达需求,也难以理解矛盾可以通过协商解决。长大后,当自己面临冲突时,童年时期形成的行为模式会自动触发,他们会下意识地选择逃离,而非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负面情绪过载,也是促使人们吵架后走人的重要原因。当矛盾发生时,个体往往会陷入愤怒、委屈、焦虑等复杂情绪中。这些情绪会迅速占据心理空间,导致大脑进入应激状态。此时,个体的认知能力会下降,无法冷静分析矛盾的核心问题,也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对于逃避型心理的人来说,他们对负面情绪的耐受度更低,一旦情绪超过自身承受极限,就会本能地想要逃离当下的场景,以减少情绪对自己的冲击。这种逃离并非刻意为之,而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就像遇到危险时会下意识躲避一样,他们通过离开来避免情绪进一步崩溃。
缺乏解决矛盾的能力,进一步强化了这种逃避行为。在成长过程中,如果从未有人教过如何与他人有效沟通、如何化解冲突,个体就会在面对矛盾时感到手足无措。他们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不知道该如何理解对方的立场,更不知道该如何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这种无助感会让他们产生强烈的焦虑,为了摆脱这种焦虑,他们会选择最简单的方式离开。久而久之,离开就成了一种习惯,每当遇到矛盾,他们都会下意识地用这种方式来应对,而不是尝试去学习解决矛盾的方法。
想要改变吵架后就走人的习惯,需要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与行为。当发生矛盾时,试着停下来,感受自己当下的情绪,是愤怒、委屈还是焦虑?同时,留意自己的行为冲动,是不是又想转身离开?通过觉察,让自己从应激状态中抽离出来,避免被本能的逃避心理主导。比如,在感觉自己即将爆发、想要离开时,可以在心里默默数10个数,在这个过程中,情绪会逐渐平复,也能为自己争取到理性思考的时间。
需要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沟通是解决矛盾的关键,而有效的沟通需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与需求,同时也要学会倾听对方的想法。在沟通时,尽量用我开头的句子,比如我觉得很委屈,因为我希望你能理解我的想法,而不是用你开头的指责性句子,比如你从来都不理解我。指责性的语言会让对方产生抵触心理,加剧矛盾,而我开头的句子则能让对方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感受,减少对立。同时,也要认真倾听对方的表达,不要中途打断,在对方说完后,可以重复一下对方的核心观点,确认自己没有误解,这样能让对方感受到被尊重,也有助于双方更好地理解彼此。
可以通过模拟场景的方式,锻炼自己解决矛盾的能力。可以找一个信任的朋友或家人,模拟日常生活中可能发生的矛盾场景,然后尝试用学到的沟通技巧去解决。在模拟过程中,朋友或家人可以给出反馈,指出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反复模拟,能让自己在面对真实矛盾时更加从容,逐渐摆脱对逃避行为的依赖。比如,模拟与伴侣因为家务分配产生矛盾的场景,自己尝试表达自己的需求,同时倾听对方的想法,共同寻找解决家务分配问题的方法。
要给自己足够的耐心与包容,改变长期形成的习惯。比如有时候还是会忍不住在吵架后离开。这时,不要过于自责,也不要放弃,要告诉自己,改变需要时间,每一次的觉察和尝试都是进步。可以记录下自己的改变过程,比如每次成功控制住离开的冲动、成功与对方沟通解决矛盾时,都可以记录下来,这些记录会成为鼓励自己继续改变的动力。
吵架后摔门而去是逃避心理的外在表现,背后藏着成长环境、情绪管理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不足。但这种习惯并非无法改变,通过觉察自己的情绪与行为、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锻炼解决矛盾的能力,以及给自己足够的耐心与包容,就能逐渐摆脱逃避心理的束缚,学会直面矛盾,用理性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而建立更加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