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京,这座号称“不夜城”的地方,三千八百万人挤在关东平原上,占了日本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地铁、JR、私铁,像蜘蛛网一样交错着,白天人潮汹涌,晚上依旧灯火通明。可就是在这样一个现代化、繁华热闹的大都市里,却发生了一起至今未解的悬案,让人唏嘘,也让人后怕。今天,我要讲的故事,发生在1996年的东京,一个本该普通的夜晚,却让一条年轻的生命戛然而止。
主角叫小林灵武,1975年出生,父亲在银行上班,母亲是家庭主妇,家住在埼玉县春日部。他是那种典型的乖学生:安分守己,认真踏实,大学念的是东京有名的立教大学法学部。那是一所顶尖的私立大学,未来一片光明。1996年,他21岁,大四,学分已经修完了,只等着毕业。当时的他,满脑子都是对未来的憧憬,哪怕只是和朋友聚餐,也能谈到梦想和工作。可谁也没想到,一次看似寻常的夜晚,却成了他人生的终点。
那是1996年4月11日,星期四。立教大学那天有一场就业研讨会,很多大四学生都从老家赶回学校。小林早晨从埼玉坐JR进东京,中午参加研讨会,晚上又和老同学相约去池袋居酒屋小聚。三个人吃饭、聊天,再去KTV唱卡拉OK,一直到晚上十一点多才结束。大家笑得很开心,可时间不等人,东京的电车末班车一过,就得在外面过夜。他们赶紧往池袋车站跑,各自分头回家。
小林灵武要去的方向是JR山手线,他匆忙赶往七八号月台。池袋是个大站,即便是夜里十一点半,人潮依旧汹涌。在这种情况下,人与人之间偶尔有碰撞,本来谁都不会放在心上。但偏偏,那天晚上,他撞上了一个穿西装的胖男人。那人看起来喝了酒,身形摇晃。一般人都会互相点个头道个歉,事情也就过去了。可这名西装男却不依不饶,当场拽住了小林的衣领,恶狠狠地质问:“你撞我干什么?”
小林是个好脾气的人,本来可以一走了之,但他赶末班车,不想惹事,便连声道歉,说自己赶时间,不是故意的。照理说,事情应该就此结束。可没想到,西装男怒火未消,反而追着小林到了月台,几百号人都在场,他却当众拽住小林的衣服,破口大骂。小林一开始还忍着,但年轻人血气方刚,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被羞辱,他也忍不下去了,两人就这样吵了起来。
围观的人不少,至少三十来个,可惜,大多数人只是远远看着,没有人真的站出来拉架。只有一位乘客大声劝了句:“别吵了!”小林听进去了,打算停下来。可就在这时,西装男突然狠狠甩出一巴掌,结结实实打在小林脸上。那一瞬间,所有人都愣了。小林的身子仿佛被打断了电,直直倒下去,后脑勺重重撞在了月台边的黄色安全凸起上。他抽搐了几下,彻底昏迷不醒。
末班车进站的广播声响起,人群却像没事一样,三三两两上了车。甚至连西装男,也若无其事地混进人流,坐上了列车。有人在车厢里提醒他:“你把人打倒了,你得下车等警察啊。”结果西装男瞪着对方,凶神恶煞地吼:“少管闲事!”就这样,电车开走了,月台只剩下昏迷的小林,和寥寥几名错过车的乘客。冷漠,成为了那个夜晚最刺眼的背景。
直到很久以后,才有车站工作人员发现小林倒在地上,叫了救护车。可惜,送到医院后,医生误判为轻伤,错过了最佳抢救时机。第二天凌晨四点,他病情恶化,几天后还是没能挺过来。一个21岁的大学生,本该有大好前程,却因为一记巴掌、一次摔倒,就这样丢了性命。
警方很快介入调查,根据现场目击者的描述,锁定了嫌疑人的大致特征:24到38岁,170到180公分,身材肥胖,右眼附近有三处伤痕,双下巴。还绘制了画像。可惜,当年日本的车站里几乎没有摄像头,所有的调查只能依赖人证。那一晚,车站里上百人亲眼看见,却没有人真正留下能用的证词。有人说他在日暮里下车,有人说在上野见过,也有人说在千叶县下车。线索杂乱无章,警方始终没能锁定目标。
小林的父亲小林帮三郎,一位银行职员,却比警方更执着。他印制了二十万张传单,带着儿子的遗照和嫌犯画像,在各大车站亲手分发;他贴悬赏海报,最初两百万日元,后来加到一千万;他蹲守在千叶的车站,只为再次见到那个可疑的身影。有人说他疯了,可这是一个父亲的执念:儿子不该白白死去。
六年后,案件眼看要过诉讼时效,帮三郎发动签名,向司法部请愿,最终硬是把案件从“过失致死”改为“故意杀人”,追诉时效从七年延长到十五年。2010年,日本更是彻底废除了重大刑案的追诉时效。本来,这似乎是天大的好消息,意味着哪怕罪犯逃一辈子,也总有被抓的一天。但帮三郎却在2012年,主动请求结束调查。他说:“法律不能随便改,如果可以随便溯及既往,那人们守法的意识也会削弱。”这话让人听着心酸。他不是放弃,而是明白了,几十年过去,没有线索,再耗下去,只会消耗更多本就紧张的警力。世界上还有更多无辜者需要被保护。
这桩案件,最终成了一桩未解之谜。小林灵武的死,让人痛惜,也让人思考。21岁的年纪,本该是最美好的开始,却因为陌生人的一巴掌、因为周围人的冷漠,走向了终点。也许,如果那天有人拉开他们,如果车站的人少一点冷眼旁观,如果第一家医院没有误诊……结局,或许都不会一样。
但世界上没有“如果”。只留下一个父亲的白发,一个家庭的破碎,还有一个冰冷的教训:冷漠,往往比罪恶更可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