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资讯版 于 2025-8-3 16:46 编辑
1977年,一瓶玻璃瓶可乐,差点改变了整个日本的饮料消费史。这个案子不仅轰动全国,还直接影响了可乐包装,从玻璃瓶被迫改成了易拉罐。而最离谱的是,这事儿到现在,都没破案,凶手是谁没人知道。这不是电视剧,是发生在东京的真实案件。1977年1月4日凌晨,东京品川车站,六个铁路员工刚下班回宿舍,路过一个电话亭时,有个女孩在地上捡到一枚10日元硬币,正开心着,忽然又发现旁边还摆着一瓶玻璃瓶装的可乐。她说自己不爱喝,把这瓶“好运”让给了年纪最小的一个男生,16岁的惠员明,是个兼职的高中生。他顺手收下,把可乐放进了宿舍的冰箱。谁都没多想。
结果凌晨一点多,大家在休息室聊天喝酒,他突然想起那瓶可乐,拿出来喝了几口,立刻皱眉说味道苦得怪,刚说完就一嘴喷了出来。大家还没反应过来,他就开始抽搐、倒地、失去意识,吓得同事立刻叫救护车。医生连夜抢救,没救回来,早上七点半宣布死亡。尸检显示:氰化钠中毒,毒性强到令人发指,瓶子里检测出1.4克以上的氰化钠,别说一口,沾点唇都能要命。警方起初以为是单一事件,结果仅仅几个小时后,又一名中年男子在附近倒地死亡,嘴边同样残留着可乐痕迹。警方在方圆几百米内又发现两瓶未开封的可乐,一瓶含毒3克,一瓶更夸张,含毒9克。这时候大家才意识到,不是巧合,是连环杀人,而且凶手在测试,测试放在哪最容易被捡走,测试毒量多少能致命又不至于喝出异样。
警方紧急成立200人特别调查组,东京电视台开始滚动播报:不要捡饮料!不要喝陌生可乐!大家开始人心惶惶,路边饮料根本没人敢碰。这还没完,一个多月后,大阪一名上班族早上路过自动售货机时,看到顶部放着一瓶可乐,顺手拿了回办公室,同事一个劲劝他别喝,说东京刚出事儿,他却不信邪,说“怎么可能又是毒的”,结果当场中毒,好在抢救及时活了。但更诡异的来了,他出院后,没几天在家里自杀了。警方开始怀疑这个人可能是幕后黑手之一,因为他的中毒症状与前几位不同,而且对“被劝阻”反应过度,怀疑是做贼心虚。但最终也没查出证据,死无对证。
就在大家以为事情可能告一段落时,2月14日,情人节当天,东京车站某个角落有人发现了一个箱子,里面竟然整整摆着40盒巧克力!起初以为是谁落下的,但没人来认领。警察小心翼翼地交还给生产厂商,厂商一查,发现,每盒都被拆过,然后重新封上,检测结果:含有微量氰化钠。而且,每一盒里都印着一句日语,大意是“天诛骄傲又丑陋的日本人”,文字是印刷的,不是手写的,显然是有计划、有预谋的投毒行为。其实当天下午,在东京神田站厕所里,也有个男人捡到一盒巧克力,还吃了点,直接晕倒在地,后被送医院抢救。医生诊断为食物中毒,他也没报案,第二天就出院了。这两起事件起初没被联系到一起,一年后警方重审案件,才意识到神田站的那盒巧克力也有毒,是同一批货。
警方后来回溯了之前几个月的监控和线索,发现从1976年11月开始,这种“放毒可乐”的行为就已经开始了,只是放的位置太刁钻,一直没人捡,凶手反复移动毒可乐的摆放地点,像是为了“诱导”,或者做实验。试到1977年1月,才终于开始“命中目标”。整个东京从此陷入一种集体偏执的氛围,可乐不敢喝,路边东西不敢捡,玻璃瓶装饮料销量雪崩。可口可乐和三得利等品牌为了自救,集体宣布换包装,改为易拉罐,因为那种一旦开封就无法伪装复原,给消费者一种“安全感”。
而这起案子最荒诞的地方就在于,所有线索到最后都断了。瓶子上的指纹,是个前科犯,但他自己也死了。所有目击者,都只看到“有人放瓶子”,没人看清脸。最后,15年诉讼有效期到了,这个案子自动过期,哪怕凶手站出来,也无法定罪。这件事成为日本刑侦史上“三大未破悬案”之一。更讽刺的是,事发地东京品川,后来成为了日本现代“高智能城市样板区”,但那个电话亭,那瓶可乐,至今仍让人心里发凉。
这场“可乐投毒连环杀人案”,不像是临时起意,更像一个冷酷理智的怪物,用极其克制、细致的方式,在城市里进行“死亡实验”。有计划、有耐心、有动机,却不留痕迹。如果说这是报复社会,他没有声明;如果说他是病态杀人狂,他又能潜伏得毫无破绽;如果说他是个普通人,那普通人是怎么拿到工业氰化钠、又怎么知道如何配毒而不被尝出来的?
这才是最瘆人的地方,他太“正常”了,正常到可能就在你我身边。我们喝的每一口饮料,吃的每一块糖,也许从来没认真想过,里面会不会是毒。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