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一直对一种人特别着迷,也可以说是感到害怕,那种杀完人以后还能若无其事地吃饭、睡觉、刷牙、看电视的人。不是冲动型的疯子,也不是情绪失控的“杀红眼”,他们冷静、从容,像是早就算计好了一切。更可怕的是,他们干完之后,不但没跑路,反而继续待在案发现场,住进死者家里过日子,就好像“顺理成章地继承”了一切。这种人,不像人,像怪物。我以前总以为这是电影里的桥段,直到我看到那起发生在日本东京足立区的灭门案,我才真正明白,这世上真的有人是“没有悔恨回路”的。
那案子不是什么新鲜的新闻,发生在2008年,日本东京足立区的千住绿町,一个看起来挺安静的小区。有一户姓高桥的人家,家庭条件不差,父亲是酒吧老板,母亲是家庭主妇,儿子在家帮忙,女儿在做房地产,四口人日子过得平稳得不能再平稳。案发前他们没什么明显矛盾,也没招惹什么人。结果呢?就是这么一个看起来毫无危险因子的普通家庭,被人一口气全灭了——四口人,分批被杀,凶手甚至还在家里住了好几天才离开。
最开始是邻居闻到异味报了警,警方进屋之后,现场的情形简直像恐怖片。女儿静江被捆绑着倒在地板上,嘴被塞住,脸朝下,身上还有被殴打的痕迹。她是第一个被害的,死亡时间至少提前了两三天。然后是在浴室找到的母亲,也是被反绑着,方式一样,说明这不是情绪杀人,而是计划好的。接着是父亲,在二楼被铁锤砸死,墙上血迹横飞,最惨的是三楼的儿子伊郎,被电线勒死,全身挣扎痕迹明显,看得出来他临死前还拼命反抗过。
杀人就够骇人了,更诡异的是,凶手杀完人之后没有逃。他洗了澡,吃了饭,甚至洗了衣服。案发现场不仅没打扫干净,还有明显的“生活痕迹”,厕所有人用过,食物被吃了一部分,洗衣机里还有刚洗的衣服。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人杀完一家四口之后,居然理直气壮地在屋里住下来了,就像是在等什么东西收尾,又像是对这事毫无心理负担。他不是在“逃避惩罚”,他根本没有“做错事”的感觉。他像是完成了一项任务,然后安安稳稳地在这个“他处理过的世界”里歇口气。你说这是什么心态?
我不是专业心理学家,但我后来真去翻了很多犯罪心理学的资料,特别是关于“缺乏悔恨”的人格。有一类人,叫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他们对别人的情感缺乏共鸣,换句话说,他们不是“狠心”,他们是真的“没心”。他们看起来能跟人交流,甚至能表现得很有礼貌,但在他们眼里,别人是工具,是障碍,是背景板。当这种人决定你“不应该继续存在”的时候,他们不会有内疚,只会考虑怎么操作更干净、效率更高。
这让我想起美国那起很有名的连环杀手案,杀人犯在接受采访时说了一句让我彻底发冷的话:“我不是没感觉到他们在挣扎,我只是觉得那是他们的问题。”你能理解吗?他们不是缺德,是缺少基本的人性机制。他们不觉得你疼,他们不在意你怕,他们只是想完成一个动作。就像卸下一台旧机器,他们甚至还会为自己的“冷静和专业”感到自豪。
我一直以为人之所以不犯罪,是因为怕法律、怕报应、怕被抓。但看到这种人之后我才意识到,对他们来说,不犯罪只是因为“暂时没需要”。一旦他们下定决心,他们不会有丝毫犹豫,因为他们脑子里没有“悔恨”这个按钮。他们不会痛苦、不会内疚,更不会回头。
更细思极恐的是,足立区这个案子到现在还没有凶手。警方查过他们的亲戚、熟人、员工,也调了监控,找过心理画像师,甚至连网络论坛上的留言都翻了个遍,都没找到能对上这个“怪物”的人。你知道吗?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个人现在可能就在东京,照样上班,照样吃饭,甚至还会在便利店里跟你说句“谢谢”。你永远不知道他干过什么,因为他一点破绽都没留下。就好像这个案子只是他生活里的一段“小插曲”。
我问过身边的朋友,如果是你,杀了人你能睡得着吗?答案当然是不能,大多数人光是撒个谎都得愧疚一整晚。但问题是,这世界上不是每个人都像你一样有“愧疚感”。我们总以为“人都会后悔”,但事实上,“不会后悔”的人才最让人防不胜防。
所以我现在看到一些新闻,比如家暴致死的、杀完女友还能拍视频的、杀了人还敢回现场配合调查的,我就开始留意他们眼神,是不是空的,是不是冷的。有时候真的是冷得像个洞,像没装上灵魂那种。有种人,不是疯了,他们就是天生没有“共情模块”。这类人混在我们中间,外表看不出来,一旦出事,你才发现他一直就潜伏着,等一个动手的理由。
说实话,看多了这类案件我有时候会有点无力。因为法律能惩罚行为,但惩罚不了没有悔意的心。你坐他十年、二十年,他出来以后可能还是一样,甚至更冷。他不会因为“后悔”而改变,因为他本来就不知道“后悔”是什么感觉。
所以别总用“良知”去理解坏人,有些人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当“正常人”。他们不疯、不傻、不可怜,他们只是让我们看清了一个冷冰冰的真相:并不是每个穿着人皮的人,心里都住着一个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