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海燕艾暖 于 2025-7-20 15:54 编辑
精神内耗是纯粹的心累,就是一整天什么事也没做,却累得不想说话。不要觉得这是无病呻吟,因为心累跟身体的劳累一样是在消耗能量,甚至前者的“耗能”更大。
一、精神内耗并非内向者的「专利」
一些旁观者会说,你就是想太多,不想那么多不就完事了吗?
话虽如此,但「想」这件事岂是想停止就停止的,很多精神内耗者的真正问题是无法控制自己过度思考,越是不想想,越是不断想,剪不断理还乱。
另外,「内向」这个词已经背了太多的锅,什么不好的东西都要往内向者身上扣,而把两种同样体量庞大的性格单纯归结为好与不好,是否太过于简单粗暴了?
事实上,精神内耗的本质上是自身期望长期得不到外界正反馈的结果,跟性格关系不大,跟自身的期望值有一定联系。
比如,一个很外向的人连续几个月都没达到自己期望的业绩目标,精神内耗的可能性就很大,因为需求一直未得到满足;一个很内向的人每个月拿到的收入符合自己的理想期望,他精神内耗的可能性就很小,反而很快乐,因为他的期望与现实相符。
当然,导致精神内耗的原因有很多种,期望值只是其中比较广泛的一种原因,下面我会详细剖析精神内耗的危害、成因,以及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二、精神内耗的危害有哪些?
精神内耗就像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如果放任不管,极有可能被内耗产生的「垃圾物」反噬!
根据危害性我把它分为“1、2、3”种等级。
1、扰乱正常的生活节奏。
精神内耗的人,会调动全部精力去思考一件生活琐事,等到想得差不多了,自身的精力也消耗殆尽,于是,该投入精力去做的工作和正事自然很难处理好。
比如,早上你给老板汇报完工作,老板给你发了个“笑脸”,作为新人的你整个人都不好了!老板为什么要给我发笑脸?是对我有意见却不直说的暗示方式?如果是其它人发的我可能不会多想,关键这人是老板呀…于是你一整天的思绪都在想这个笑脸事件,在公司也变得一惊一乍的,害怕被老板炒鱿鱼。
2、导致焦虑、焦躁、抑郁等心理疾病。
因为精神内耗通常会幻想到各种不好的结局,而这些结局是自己不能掌控或承受的,所以进一步导致内心的焦虑急躁,甚至是崩溃。比如担心考试挂科、恋爱被劈腿、结婚被出轨、投资失败。
这种情况也会出现在即将截止的有时限的事情上。
比如,临近考试时、月底业绩统计时、项目截止时。
3、心理问题转为生理问题。
不良的情绪积聚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身体出状况。比如有些人伤心后失眠、呕吐,长期的焦虑抑郁情绪必然导致生活习惯变差,进而影响到身体健康,中医也有情志病的说法,如思虑过度对身体的损伤,有兴趣可以去了解一下。
三、造成精神内耗的原因有哪些?
1、喜欢想太多,思想反刍造成的副作用。
思想、思考本来是人类的一个正常的心理行为,是正常且无伤大碍的,但凡事物极必反,过度的思考也会导致思想反刍。
思想反刍——指某个人过分沉溺于消极的思想中反过来又会强化自己的负面情绪。
2、高期待,负反馈,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
精神内耗者通常对自己及外界抱有高期待,希望严于律己,做一个完美的人,并希望外界同样给予自己理想的反馈。但这种高期待高标准的行为不太现实,因为你不能让世界顺着你的心意,你只能通过改变自己去适应这个世界,而改变自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脱离自己的实际情况,也不能想当然。
3、缺乏输出,情绪得不到宣泄转为内耗。
因为长时间的独处,生活中缺乏与人交流,身边没有一个商议对策(信赖)的人,所以逐渐养成凡事自己琢磨的习惯,当无所事事的时候,头脑里总是能根据白天自己经历的素材编排成一出出戏剧。很多失眠者就是因为晚上大脑在内耗导致的。
4、喜欢跟自己较劲,“一根筋”思想。
就是平常我们说的比较“轴”,什么芝麻绿豆小事都要亲力亲为,或者打破砂锅问到底,喜欢跟自己较劲。然而精力本身就是一种消耗品。
据相关研究表明,一个人一天的精力大概只能用4小时,精力用完就只能休息恢复,就是你完成工作后回到家一点也不想做事的那种感觉,所以如果你在一天的开始就把精力用在胡思乱想上,留给正事的精力配额就减少了。
四、如何走出精神内耗的状态?
1、学会做一个不完美主义者。
精神内耗者通常对自己有很高的期待,期望事事完美,如果稍微不达标就会陷入内耗状态,这就是完美主义者的特征。有些小伙伴可能认为完美主义才能造就匠人精神,其实对大部分人而言,完美主义反而是导致拖延、工作学习无法完成的一种思维,因为你永远在等计划完美的时候再执行。
比起完美主义心态,只有你接受不完美,结果才能更接近完美。 一旦看淡了结果,过程本身便容易了许多。 关注环境的人关心的是问题而非解决方法,以至于他们总是被动地应付环境,而非积极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
从现在开始做一个不完美主义者吧!首先降低自己的期望值,不要给自己的大脑过多预设。一件事情开始执行就是一种成功,然后在做的过程中慢慢调整改正,从60分到65分再到75分一步步来,你会稳很多。
其次,不要过多地关注自己在社交媒体上的形象,你会变得轻松很多!因为一旦你不去想别人怎么看你,你内心就少了很多负担,会把注意力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本身。
比如鸟叔以前很在意自己在WB、WX的一举一动,发了一个动态,一个小时就要看好几次有没有人回复点赞,好友是怎么看待这个动态的等等,被弄得心烦意乱,最后索性关闭不看,结果就是少了很多无关紧要的内耗。这一点,在《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中也有提到:
要想少吃饼干,最好的做法是根本不买,而不是在家里存满饼干后靠自己的意志力来解决问题。
所以现实中,如果有某个人某件事经常让你不受控制去想,最好的办法是物理隔绝,避免睹物思情(这里讨论的是精神内耗给你带来严重副作用的前提下,除此之外正常的思绪还是要有的)。
2、做自己可以掌控的事情,形成正反馈。
有没有发现,导致你内耗的事基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不可控。这些事都不是你能单方面控制的。
比如喜欢挑刺的同事、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自己不会的东西。
做这些事情可以预想到结果大概率是与期望相反:挑刺的同事会难为你、不擅长的领域和不会的东西会搞砸。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去做自己掌控得了的事呢?
比如找一个合得来的,性格差不多的同事合作、选择自己擅长的工作、挑自己会的乐器、运动项目去表演。这样预想到的结果都是好的,能给自己带来正面的反馈,自己也会因为这些正反馈的激励变得更自信开朗。
如果你觉得自己可控的事情太少,那就从日常最简单的事情做起。
比如整理书架、把卧室打扫干净、给鱼缸清洁换水、给爱车清洗。
这些小事操作都比较简单,可以得到即时的反馈(由脏变净、从无序到有序),试着做这些从熵增到熵减的事情,逐步给自己打造一个正反馈循环圈,做完会有小小的成就感。
3、做个耿直boy,不懂就问,用「直线思维」解决疑虑,绕开「内耗」的环节。
如果你是一个敏感的人,遇到别人说的模棱两可的话,会不断地揣摩对方说这句话的用意,于是开始无边无际的内耗,但如果你当面让他把话解释清楚,解开自己心中的疑虑,或许别人只是表达不清晰罢了,根本不值得你去胡思乱想。
这就是直线思维,有什么不懂的当面沟通清楚,从一开始消除误会,是看似愚笨实则明智的做法。
4、及时向外界倾诉。
①与家人、朋友倾诉。
还记得你向亲人倾诉压抑很久的事,仿佛心中的石头放下了的感觉吗?有些想不通的事情说出来会好受些,也能让别人给你拿主意,当然,要找身边可以信赖的人。
②通过写纸条的形式倾诉自己的想法。
倾诉的方式不只是跟别人说一种,还可以写成文字表达出来。就像我们小时候玩过的树洞游戏,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就喜欢把自己的想法,对生活的感悟写成文字随笔,发表在相关的平台上,读者通过她的文字与之产生连接,评论和回复评论就相当于进一步的倾诉,在这个过程中,朋友在自愈,其实也是在治愈他人。
5、放过自己。想那么多没用,学会享受当下的快乐。
如果有一件事困扰着你,要么去解决这件事,要么就不要去想,因为解决不了,想了对事情没有任何推进作用,只是徒增烦恼罢了。
真正能改善生活的一定是行动,与其把时间花在胡思乱想上,倒不如着手做一件实实在在的事儿。比如去学一门技能,去外面走走看看。技能可以给自己带来副业的收入,游玩可以增长自己的见识,体验生活,哪一个都比呆坐着东想西想强啊~
6、做有氧运动、冥想、旅游。
处在严重精神内耗的人很难短时间内走出来,就像我开头写的,他们会不受控制地去想事情,这时你再建议他不要胡思乱想,或者转移注意力显然是没什么效果的。
我亲历有效的方法是运动。每当我意识到有不好的情绪在萌芽时,我会做几组有氧运动或者换上健身服到公园跑步。跑步的过程是纯粹且快乐的,因为在跑步的时候你的注意力只能用在怎么跑比较舒服,怎么省力,以及怎么跑更久一点这些问题上,而且当身体处于运动的状态,会自动分泌多巴胺和内啡肽,人会自然变得开心快乐。
另外,如果你居住的环境周边缺少合适的运动场合,在家里冥想也是很好的放松方式。冥想主要是通过科学的呼吸方式赶走疲劳,训练注意力。经常冥想的人也不容易胡思乱想。
休息日可以给自己安排一场短期的周边游,去看海景或者爬山远眺,接触森林氧吧,拥抱大自然,是我们这些长期生活在钢筋水泥丛林下的人最缺乏的。
7、阅读、看电影、纪录片,提升认知。
由于工作原因我会看很多书和电影,这个习惯也帮助我减少了之前一些困扰自己的烦恼,人也变得自信开朗许多。
因为那些优质的书或高分电影,其实是汇聚着作者的宝贵经验,蕴含着很多人生哲理。你遇到的烦恼,也是大多数同年龄段的人的烦恼,这些烦恼在书中或电影中都能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当你知道越多方法,你就越能减少烦恼,不会让自己陷入内耗的境地。所以,一定要保持阅读的习惯哟(不建议看太丧的书或电影)。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