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最近,永辉超市发布了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预告,让不少人有点意外,公司净利润直接“由盈转亏”,半年亏了2.4个亿,如果扣掉一些特殊因素,实际经营亏损更是达到了8.3亿。
( ?1 {7 k; z1 B# k2 Z' t+ z7 Y6 ?% a$ t% j" D8 H' B
去年同期永辉还赚了点钱,净利2.8亿、扣非也有3000多万。这一下,直接反转。到底怎么回事?我们来捋一捋。5 S! y* `" c. z0 m0 o# r# I4 x! A
, B2 V% J: A- q4 ?一、砸钱改门店,动作太猛了
9 M @# e8 r6 L7 g' y: L先说门店调整。2025年上半年,永辉新开了93家“改造后”的店,加上之前开的,一共有124家改造店了。你别看这个数字,背后花的钱可不少,业内人士说,平均一家店改造成本得800万,那93家差不多就是七八个亿了,几乎就是把钱倒进去改门面。
i D6 S3 [7 L4 _4 F" M
( ]2 M& i1 y1 p! N3 H2 X' n7 T l; l你说,这是不是个赌注?也许是。但永辉明显是下了决心的。现在零售市场卷成这样,传统大卖场这条路不好走了,大家都想转型,谁都怕原地不动被淘汰。
7 X4 Y" z' L+ `8 D+ E* Y: J# e
* p C1 w+ H, D" p2 m6 j/ E永辉的动作可以说是最猛的那一波,开的快、投得多、野心也不小。不过,这种大手笔动作,短期的财务压力肯定也不小。
3 b* r1 r1 ]+ }) j( a- M. V3 U* G' j
二、一次关了227家老店,想轻装上阵
" N6 f* @/ i R除了开新店,永辉也在大关老店。上半年关了227家,不少人都说年底前永辉门店总数可能会缩到450家以内。
& b) p, r2 i0 | v9 m4 F
/ l$ Q; C+ T" t! q& H$ a# K3 S8 ^说白了,就是在瘦身。过去那一套“广铺网点、走量盈利”的打法,在现在的消费环境下已经有点撑不住了。尤其是永辉现在要升级目标客户群,想服务中产消费者,一些老门店位置不好、形象太旧、没流量的,直接砍掉。
- t2 C2 t w* k4 I2 g" O7 L, K! j# r- e- B1 I g5 X* \
这波调整的重点是做“熟食+烘焙”这种即食品类,就是把超市做得更像餐饮,满足快节奏生活下的饮食需求。听着是个不错的方向,但问题是:熟食想做起来,必须得有流量。
" {' J5 u* g. R- {/ x
8 u& d t7 u; ?4 d5 a' I. D' n没有人流,再牛的熟食也卖不动。而且熟食对管理要求更高,产品更新快、保质期短、操作也复杂。一方面在想办法提升“毛利率”,另一方面又要提升“店效”和“管理水平”,压力很大。
0 s0 J5 v0 D1 @: ]6 M. T* a- }0 I6 d2 E0 z2 i
所以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波大规模“关店”,其实也是为了减负,把那些做不好、跟不上节奏的门店果断砍掉。. k% _1 m. Q6 p
/ P' l5 j9 r0 \7 Z* B, z/ N三、后端动刀,改供应链才是真硬仗( K+ ?: o; m; @* s" _; D2 W
永辉这次改革,不光是前端店面换新,后端的供应链也要重塑。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换引擎”。
1 \# W$ Q ~, \+ p. V7 b; a! `- ~5 L8 m" K+ f; a
之前的模式是靠小供应商多、铺货快,但现在,永辉想走高效率、低成本的路,像山姆、奥乐齐那样,减少中间商,压缩流通环节,提高自有品牌比例,控制源头,建立长期合作的高质量供应商体系。( {, o4 u- Y W \
- i, P( N O E+ J& ?! k
说得容易,做起来挺难。这中间要重新选供应商、谈合作,还得培养自己的“买手”团队,涉及的采购、物流、品控、选品等环节统统得变,成本也少不了。2 L; K8 B9 }& M0 A) z
0 c4 p s5 E( I! ~# j
特别是那些新搞的熟食类产品,需要专门研发、加工、保鲜、包装,每一环都比卖干货复杂多了,培养起来可不是几天的事。
) |- n% J' ^- k% j& u0 ?2 p+ Z8 t- m- E: B( e$ s6 s ?
简单说,这一块就是“烧钱做底层能力”,不立住根,前面那一堆改门店、推新品也没意义。
) `& s# J$ z7 Z" s% E+ S, o( L. w' o. J% d" a4 P* @
四、新对手太多,压力扑面而来5 A6 J2 m6 o) a
永辉的处境,其实也是整个传统商超的写照,被前后夹击。
% @& _1 ?' w1 {: X, i) f/ ~, x0 l
前面,是盒马NB、奥乐齐这种“硬折扣超市”打价格战,人家靠的是自有品牌、直连工厂,供应链玩得溜,效率高、价格低、还新潮。现在它们已经不止在上海试水,开始全国扩张了。/ a+ A0 y+ v1 _" O& T/ Y% C
7 d6 T: }- V9 t8 |, U1 k w
后面,是一大堆新兴品牌杀出来,比如“鲜风生活”“淘小胖”这些潮流中型超市,又年轻又会玩,懂年轻人想要什么,定位精准,还能做出社区“地头蛇”的感觉。很多地方它们的“坪效”早就超过了传统大卖场。
. Z, X6 l: t' ?" q( I7 { J
/ M+ c" B' |) }9 S* ]一边打价格战,一边玩颜值+体验感,“传统大象”想转身,不容易。, }3 q3 f4 x, @" x3 @9 C; G
8 p v8 J1 G3 P$ m# R3 A: Y# w4 [" U9 w; {7 M( t" p. C
m4 s m8 l, P2 i
5 z1 P3 u7 q( R( \, {. w0 m- A' G! V( y
4 m$ j) `/ k$ T$ t+ E- Y% @ z% W% c, `3 M6 [1 t4 A& t
9 {* r+ u1 X8 @( D5 `! }* H8 B
! T8 Q* D; I( a) }! `: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