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餐厅的尽头,是摆摊卖卤味
不管是法餐还是粤菜,这两年你会发现一个现象:那些号称“只接待富人”的米其林餐厅,正一个个撑不下去。
风靡欧洲和日韩的米其林体系,来到中国收割土豪,结果却不尽人意。连广州那些开了三十年的老海鲜酒楼,都在关门。
割富人的高端餐厅,真没以前香了。
1. 好利来公子的米其林餐厅,开不下去了
9月28日,上海东平路那家北欧高端餐厅EHB宣布关门。
这家店厉害到什么程度?人均一万块,想吃还得提前三个月预约。可就这样,照样没撑过两年多。
这家EHB是好利来公子罗昊和挪威米其林三星主厨Esben Holmboe Bang合开的,名字就取自主厨名字缩写。号称是“挪威米其林三星海外首店”。
这位Esben在北欧餐饮圈几乎是个传奇人物。2010年在挪威奥斯陆开的Maaemo,仅用15个月就拿到米其林二星,六年后更是拿到三星。能把北欧冷菜玩出花的人,真的不多。
所以当他来上海开店,轰动不小。开业那阵子,魔都的富人圈都在传——“吃一顿要一万,照样还得抢名额”。
酒水人均1688起步,想更讲究点选5888套餐也行。订座时要先付一半定金,临时取消连钱都不退。
但即便这么苛刻,王思聪都去打卡过。
这家店装修确实漂亮,藏在东平路的老洋房里,三层分区——一楼喝下午茶,二楼吃正餐,三楼喝餐前酒。吃一顿要“转三趟场子”,仪式感拉满。
不过,除了环境,几乎没人夸味道。
留言区里,全是“出片真好看”“拍照超有感觉”,而不是“这菜真好吃”。
后来生意肉眼可见地冷了下来,去年开始降价,出了个“回忆菜单”,十道菜2288元,算是打折版了。可就算降价,也没人买账。
今年再去吃,博主说整家店空荡荡,主厨不在,只有两桌客。现在宣布关门,其实一点不意外。
别说EHB了,上海那家神秘的米其林三星Ultra Violet(UV),人均6800、每天只接待10个人,也在今年3月关了。
表面理由是“原址拆迁”,业内都知道——早就亏了好多年,一直靠集团输血。
2. 不止法餐,中餐米其林也撑不住
“那是不是西餐水土不服,中餐总行吧?”
答案也不乐观。
9月,北京富临饭店也宣布关门。
这家在王府井的高档粤菜馆,是香港富临集团的内地唯一分店,主打燕鲍翅,连续三年都是米其林一星。
人均消费466元,比动辄上千的西餐便宜多了。
可依然没活下来。
富临饭店在香港那可是老字号。五十多年前就开在铜锣湾,招牌菜“阿一鲍鱼”上过钓鱼台的国宴。
巅峰期月租46万港币,鲍鱼一只就要几千上万港币。
到北京后,价格打了对折,卖脆皮鸡和乳猪的多了,但照样难逃关门命。
其实,今年整个富临集团都不太行。广州的两家富临皇宫,一个三月底关,一个六月底也歇业。
去年北京还倒了两家米其林餐厅:
Opera BOMBANA(意大利菜)和TIAGO(泰餐),都是连关店公告都没来得及发就一夜关门。
再往后,上海玉芝兰、外滩的L’Atelier 18也相继闭店。
南京那家“民国红公馆”,同时上过米其林、黑珍珠和必吃榜的,也因为欠电欠气被停业。
广州那家开了五年的米其林一星“玥Rêver”,今年也关门。
背后的原因,其实都差不多:
成本高——房租、食材、人工,全是天价。
收入不稳——疫情后商务宴请少了,富人更精明了。
一评上米其林,房东立刻涨租。
比如2023年上海祥兴记刚上米其林推荐,房东直接涨租30%,餐厅被逼走。
有网友总结得很到位:
“盘子大、分量少、抹点酱、放根草、灯要暗、不能吵、价格贵、吃不饱。”
看似高级,其实挺尴尬。
3. 高档酒楼也撑不住,开始摆摊卖卤味
不光是米其林,连老牌高档酒楼也日子难过。
今年2月,广州鸿星艺都海鲜酒家贴出告示:准备关门。
这家店有故事。它原来是出口商品陈列馆,当年办过广交会,后来改成酒楼。上世纪90年代黎氏兄弟租下后,首创“量贩式海鲜”,火得一塌糊涂。
鸿星、东江、渔民新村,这仨系列当年都是广州人婚宴、商务宴请的首选。
可这几年宴请少了,成本没降,租金还越来越贵。鸿星艺都去年就被物业告上法庭,说它拖欠租金。能坚持到今年2月才关门,已经算挺顽强的了。
不过,这些酒楼没放弃,开始“自救”。
西安的徐记海鲜,门口支起卤味摊。
福州井榕大酒楼在门口卖猪手、乳鸽,人山人海。
武汉艳阳天搞起社区食堂。
长沙冰火楼开卫星小店,人均30元外卖。
广州酒家也推了“广州酒家·小厨”,主打快餐,堂食外卖都二十多块。
高端酒楼下场卖卤味,这要是放十年前,说出去谁信?
4. LV开餐厅卖天价饺子,真能撑多久?
当然,也有逆风开高价餐厅的。
比如LV。
它在首尔江南开了家法餐厅Le Café Louis Vuitton,菜单很离谱——
三只牛肉饺子印着LV花纹,要4.8万韩元(人民币243元)。
一份凯撒沙拉也要两百块人民币。
其实奢侈品牌跨界餐饮早就不是新鲜事:
2019年,Gucci在东京开Gucci Osteria,人均2000元起,还得提前三个月订。
2020年,爱马仕旗下“上下”品牌在上海开了个茶室,下午茶点里都带丝绸元素。
这些餐厅不靠味道赚钱,卖的是“体验感”和“身份象征”。
但问题是——现在有钱人也不傻了,花上千块吃顿饭,连饱都没吃到,谁还愿意一直被收割?
现在有钱人也精了,以前图个面子,现在图个实在。花一万块吃几片草叶子还得假装好吃,谁受得了?现在大家宁愿去路边摊吃碗热乎的,都比那种“吃空气”的舒服多了。 看完这些米其林关门的新闻,我都替老板心疼。花高价吃饭还吃不饱,人家富豪精明着呢 现在经济都不好,只要是人家觉得不合适,就不会去了,不是以前死要面子的时候了。 说明现在的人吃法刁钻,很容易就吃腻了,这个结果是很多人都没想到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