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内斗升级:宗馥莉推“娃小宗”,到底是妙招还是险棋?
这段时间,娃哈哈的家族大战又有了新进展。9月13日,有媒体爆料说,宗馥莉控制的“宏胜系”公司发通知:从2026年新销售年度开始,不再用“娃哈哈”品牌,改用新品牌——“娃小宗”。
这事一出,立马引发热议。毕竟“娃哈哈”陪伴大家几十年,AD钙奶、营养快线几乎是几代人的童年回忆。可如今,因为家族内部的股权、遗产和信任问题,这个国民品牌硬生生被拉进了商标大战。
1. 为啥要改名?“宏胜系”没法单独用娃哈哈
说白了,宗馥莉主导的宏胜系公司,虽然跟娃哈哈渊源很深,但在股权上并不属于娃哈哈集团。
娃哈哈集团的股权结构很复杂:
杭州上城区国资委持股 46%(最大股东)
宗馥莉自己持股 29.4%
职工持股会占 24.6%
商标归娃哈哈集团所有,所以任何一方想用“娃哈哈”,必须得到所有股东同意。显然,在目前这种微妙局面下,宗馥莉很难说服所有股东。所以她干脆“自立门户”,搞了个新品牌“娃小宗”。
而且不止饮料,她已经注册了 40 多个“娃小宗”商标,覆盖了医药、餐饮、金融、建材、网站服务等等,铺得特别开。
不过专家也提醒,这名字风险很大:一是跟“娃哈哈”太像,容易被认定混淆;二是如果被其他股东起诉,说她有“蹭娃哈哈商誉”的嫌疑,可能面临侵权官司。
2. “900亿商标”转让未果,改名是无奈之举
其实宗馥莉不是没想过直接“拿下娃哈哈商标”。今年初,娃哈哈集团还打算把“娃哈哈”商标转让给娃哈哈食品公司,而宗馥莉对这家公司有实际控制权。
但因为涉及历史遗留问题、外资股东的纠纷等,商标转让一直没成功。
根据评估,“娃哈哈”品牌价值接近 900 亿。对宗馥莉来说,拿不到这个商标,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另起炉灶。
问题在于,饮料行业新品牌想要做起来,少说要花几百亿砸市场,还要熬个三五年。更别说娃哈哈本身的渠道、下沉市场,都是靠老品牌撑起来的。要让经销商接受“娃小宗”,肯定会经历一轮阵痛,初期可能有一半的经销商会流失。
3. 宗馥莉接班后,动了谁的蛋糕?
宗庆后去世后,宗馥莉迅速接班,但手段颇为强硬:
她要求娃哈哈员工把劳动合同转到宏胜系,不转就减分红、砍年终奖。
一些工厂被关停,员工要么转岗,要么失业维权。
娃哈哈体系里的公司也陆续改名成“宏胜系”。
可以说,她在一步步把重心从“娃哈哈”往“宏胜”转移,直接挑战国资和职工股东的利益。
更微妙的是,宗庆后留下的遗产问题,也把事情推向了更复杂的局面。
4. 隐形继承人现身,遗产诉讼让局面更乱
很多人以为宗庆后只有一个女儿宗馥莉,但其实不止。宗庆后和前高管杜建英还有三个子女:宗继昌、宗婕莉、宗继盛。
这三人已经在香港、杭州发起诉讼,追讨父亲承诺的 21 亿美元信托资产,还申请用宗庆后的血液样本做 DNA 鉴定。
他们拿出的证据包括出生证明、资金转账记录等等。如果法院认定他们享有同等继承权,那宗馥莉的独大局面就要被打破。
所以你看,宗馥莉为什么急着“另起炉灶”,其实背后就是在做利益重组。她要把资源、渠道、人脉一点点转移到自己能完全控制的“宏胜系”,避免以后因为股权或遗产分割而失去主动权。
5. 娃小宗,是机会还是险棋?
站在外人角度,“娃小宗”能不能成功,真不好说。
优点是:宗馥莉本人是女企业家IP,带有故事性,能用“传承+创新”的标签去打动年轻人。再加上她敢于用跨界、营销、二次元等新玩法,可能在细分市场跑出一条路。
但风险也很明显:
没了“娃哈哈”背书,渠道商可能不买账;
市场推广要烧钱,周期长;
家族官司不断,随时可能影响外界信心。
换句话说,娃小宗如果成功,那是宗馥莉的“破局之举”;但如果失败,可能就成了她接班后最大的一次豪赌。
这波简直就是豪门连续剧啊!“娃哈哈”这牌子太有年代感了,现在整出个“娃小宗”,说实话名字挺怪,渠道要是跟不上,怕是会折腾一阵子。 娃哈哈几十年的品牌,就这样被家族内部搞得天翻地覆,宗馥莉急着另起炉灶,也算有手段,但这“娃小宗”能不能撑得住市场,还真不好说,老品牌背书没了,可不是小事。 哇哈哈这个企业那么大,觊觎的人肯定很多,这是没办法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