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和美团,本地生活又开战了
9月10号,正好是阿里巴巴26周年庆这天,高德地图的CEO郭宁在杭州西溪园区搞了个大动作——上线了“扫街榜”,还特别强调“永不商业化”。几乎同一时间,美团旗下的大众点评也不甘示弱,直接重启品质外卖服务,还放出2500万张消费券。
看得出来,这次阿里和美团的较量,不只是外卖补贴这么简单,而是彻底烧到了到店服务这个核心战场。
01 高德扫街榜是个啥?
先说说“扫街榜”。它跟大众点评的用户打分和评论模式不一样,高德玩的是“用脚投票”。
什么意思?就是用用户真实的行为数据来排榜:过去一年,5132万用户的13亿次导航、228亿公里的出行轨迹,再加上搜索、收藏、复购、分享等等,这些全都算进去。
再加上AI算法和芝麻信用做风控,主要是为了尽量避免“刷分”“刷好评”这种老毛病。
说白了,高德想把商家的排名,从“大家说什么”拉回到“大家做什么”,也就是更靠真实的到店行为。
这拳,打得正是大众点评最让人吐槽的地方:评论真假难辨、差评绑架商家、信息太多反而增加选择成本。
02 听起来挺美,但也有bug
高德这套逻辑听着挺美好,但仔细一想,问题也不少。
第一,“人多”不等于“好”。榜单核心是人气,但人气高可能是因为地段好、是网红店,或者搞促销,真不一定代表服务好、东西好吃。这样一来,那些安静又高品质的小餐厅,可能永远没机会出头。
第二,数据有偏差。高德的数据主要来自导航用户,那肯定更偏向开车的人,或者不熟路的游客。本地居民常去的社区小店、步行店,可能根本抓不到。结果榜单可能越来越倾向“游客友好型”的店。
第三,这套算法会不会也被人钻空子?比如以后有人专门“刷导航”,制造虚假到店数据?毕竟刷分产业链那么成熟,谁能保证没人动歪心思。
所以,大众点评虽然有“信任危机”,但它的评论、图片、打分,至少能让用户看到丰富的、多维度的信息,甚至带点情绪化的参考。冷冰冰的行为数据,未必能替代。
本质上,这就是两种模式的比拼,也不是不能共存。
03 背后是阿里和美团的肉搏
高德推扫街榜,背后站着的是整个阿里巴巴生态。别忘了,阿里有高德、淘宝、支付宝三大流量入口。
这场战斗,其实就是本地生活的新一轮升级。
但问题是,本地生活大战真的很烧钱。2025年第二季度,阿里、美团、京东三家在外卖大战上,光营销开支就超过300亿!结果利润反而比去年少了200亿。美团利润大跌九成,阿里在本地生活的亏损也越来越大。
说白了,这是一场“不计成本”的硬战。
短期来看,美团还是占优势:商家资源稳、用户习惯成熟、履约能力强。阿里虽然有流量入口,但到店业务还在冷启动阶段。高德能不能跟口碑、支付宝整合顺畅,自营团购能不能搞起来,能不能帮商家比美团更高效地获客,这是大难题。
而美团的优势,恰恰就在这儿:团购、外卖、预订、支付全套都有,还能提供商家SaaS、供应链、金融服务,形成闭环。
所以大战的下半场,拼的就是“谁能帮商家更便宜、更高效地赚到钱”。谁赢得了商家,谁才可能笑到最后。
但结果很可能不是一方碾压,而是长期消耗之后,重新划分势力范围。
高德这招“扫街榜”看着新鲜,其实还是跟美团硬刚。用导航数据来排店,听上去靠谱,但真去吃饭的人才知道好不好。到最后,还是得拼谁能真帮商家拉生意。 老郭这波扫街榜有意思,用脚投票,看上去公平又科学,但仔细想想,这数据偏向开车的人和游客,本地小店能上榜的机会可能不大,还是要多维度参考才靠谱。 美食大战消费者得利非常实惠,这是谁优惠好就用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