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版 发表于 2025-9-13 11:00

罗永浩怼西贝:预制菜背后的信任危机

9月10号下午快5点,一个普通工作日的餐厅晚市高峰刚要开始,罗永浩在微博上甩了一条63个字的动态,结果直接把西北菜头部品牌——西贝,推上了风口浪尖。

到9月12号下午,他的账号已经发了30多条跟西贝相关的内容(大部分是转发互动)。9月12号晚上8点半,双方的第三回合打响:罗永浩直接在抖音、微博、B站、百家号等11个平台同步开播,主题是“不反对预制菜,但要透明化,消费者有知情权”。

直播里,老罗还是一如既往的随性,说自己出差路上临时组了个“草台班子”开播,还顺带调侃西贝:“两个草台班子半斤八两”。他还放话:“西贝被黑成这样不是我干的,我这种争议大的人,这次90%以上的人都站我这边,是因为喜欢我吗?不是,是看不上你们。”顺手来一波凡尔赛:“求你们骂骂我吧。”

说实话,这几轮对垒下来,罗永浩的“淡定”跟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激动委屈”一对比,反差感特别强。贾国龙的直爽和真性情,本来是他几十年创业的标签,但这次站在舆论场里,却有点吃亏。很多人替他叹息:舆论战要打,就得去对方的主场,不能老窝里横。

但其实,罗永浩和贾国龙的争论,只是揭开了中国餐饮行业一个最敏感的伤口:品牌故事和消费者认知之间的巨大落差。

西贝贵不贵?

贾国龙早就说过,“餐饮界最大的冤案,就是大家觉得西贝贵。”结果这次风波后,他又把这句话搬了出来,语气里都是不理解。

数据摆在这:在餐饮数据平台上,西贝的人均消费是85块钱,其他规模20家以上的西北菜餐厅,人均都在24-55块之间,九毛九也就55块。

老罗还在直播里直接举例:西贝一个21块的戗面馒头,跟黑珍珠餐厅16块的肉馒头、米其林二星餐厅28块的包子一比,显得“离谱”。

但贾国龙为什么要坚持?因为他从创业起,就想把西贝打造成一个“高品质、健康、适合家庭”的餐饮品牌。对西贝来说,顾客买的不是单纯的菜,而是“放心”“健康”“温度”的承诺。简单说,你去西贝,不是因为它哪道菜,而是因为它的品牌。

问题是,老罗这一拳,打中的不是某个产品,而是西贝赖以生存的整个品牌故事。如果消费者心里认知变了,伤害是致命的。

所以贾国龙不得不出来应战,但这场战,其实就是自证清白。问题是,质疑一句话的成本几乎为零,但证明自己却要花十倍的力气。

预制菜的冰山

预制菜这事儿,就像一座冰山。

冰山上,大家都喊抵制,餐厅都挂着“现炒现做”的牌子;但冰山下,越来越多的料理包、预制组件悄悄走进了餐厅后厨。市场规模,三年翻了一倍。

按监管部门的定义,预制菜是“加热或熟制后才能吃的预包装菜肴”。但消费者才不管你怎么定义,大家心里已经把餐厅分成“预制”和“非预制”两类。被贴上预制菜的标签,轻则被争议,重则直接被嫌弃。

贾国龙说过:“未来餐饮就是高效率打败低效率。”这话没错,毕竟餐饮本来就低毛利、高成本。但消费者不在乎后台效率,他们只在乎前台体验。只要吃得出区别,抵触情绪就会越来越大。

这也是为啥很多餐厅一边用预制食材,一边还打着“现炒”“手作”的旗号。一旦被识破,信任就崩盘。老罗这一拳,戳破的不仅是西贝的形象,而是整个行业心照不宣的秘密。

老乡鸡的例子

其实,消费者不是完全不能接受预制菜,而是不能接受“挂羊头卖狗肉”。

比如老乡鸡,就主动公示了自家119个菜品的加工等级:70%是现做,28%是半预制,只有不到2%是完全复热预制。虽然严格看很多“现做”原料也提前加工过,但起码他们说清楚了。

这就让消费者心里舒服点:我知道自己在吃啥,没被忽悠。

所以,有时候,坦白比狡辩更有力量。




风云变幻 发表于 2025-9-13 11:11

老罗这波确实打到点子上了,大家吃饭花钱,讲究的是心里那份踏实感。西贝要是早点像老乡鸡那样摊开说,估计也不会被骂这么狠。餐饮这行,透明才是王道。

a东序 发表于 2025-9-13 11:18

老罗这波操作太猛了,把西贝的高端定位和预制菜问题直接放在台面上,让大家都看清了餐饮行业的潜规则,消费者心里有数了,西贝要好好想想怎么应对这口锅。

易天一人 发表于 2025-9-13 19:57

支持罗永浩这次的发声,怼的也是老百姓的心思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罗永浩怼西贝:预制菜背后的信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