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真不容易,但小米汽车离盈利只差一步
继“不爱钱·马云”和“脸盲·刘强东”之后,雷军被戏称为“造车很难·雷军”,不过最近小米汽车的数据,让这个梗看起来有点悬。小米集团刚公布了2025年二季度财报,除了整体业绩漂亮,汽车业务也表现亮眼:
总营收206亿元
毛利率26.4%
交付8.13万辆
经营亏损仅3亿元
按这个节奏,雷军之前在投资者大会上喊的“2025年三四季度盈利”,看起来并非天方夜谭。
小米汽车上市三年,卖车才两年,就已经摸到盈利门槛。相比其他造车新势力苦苦挣扎,小米的速度实在让人惊讶。
离盈利只差一步
如果只看数据,可能觉得小米汽车二季度只是小幅提升,但对比一季度,差距还是挺明显的:交付量从7.58万辆涨到8.13万辆,环比增长7.2%,这还是SU7系列车型的表现。
而且,3月才开始交付的SU7 Ultra单价高、毛利高,直接拉高了整体毛利率。毛利率从一季度23.2%升到二季度26.4%,毛利润56亿,已经超过了手机业务的52亿。
按单车计算,每卖一辆车,小米汽车平均亏损5600元。只要继续提高交付量、摊薄成本,或者涨价、优化运营效率,这点亏损就能很快抹平。按理想情况,三季度交付超过8.8万辆,小米汽车就能实现盈利。
当然啦,实际情况肯定比模型复杂,比如小米准备2027年进军欧洲市场,盈利节奏可能会受影响。不过,从毛利率增长趋势看,继续向盈利靠近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2025,新势力的盈利元年?
不仅小米,卖车多年但一直亏损的小鹏、蔚来也盯上了季度盈利:
小鹏二季度交付量同比增长242%,营收涨125%,毛利率提升3.3%,净亏损收窄至4.8亿元。
蔚来二季度交付7.2万辆,同比增长25.4%,亏损比一季度有所收窄,但距离盈利还远。
零跑今年上半年交付22万辆,实现半年度盈利,证明平价车也能通过规模效应和供应链优化盈利。
对比之下,理想虽然早就年度盈利,但2025年二季度受新车发布和舆论影响,净利润受压,股价也跌了24%,盈利路径仍面临挑战。
从2019年起,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品牌集中度不断提高,渗透率超过50%,消费者接受度越来越高。今年,新能源市场或许进入“淘汰赛”阶段。强势品牌跑出来,弱势品牌没规模优势的,逐渐会退出市场。
小米汽车这速度太猛了,才卖两年就离盈利这么近,真是让人刮目相看。SU7 Ultra一出来就拉高毛利,看雷军说的三四季度盈利,有望实现啊,别家新势力都得努力追赶了。 小米这次表现得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两年卖车就快碰到盈利线,SU7 Ultra带来的毛利拉升效果很明显,雷军喊的三四季度盈利,看起来还挺靠谱的。 小米汽车年轻人太喜欢了,但年轻人的购买力又不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