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只看特斯拉财报暴跌,其实它已经不是一家车企了
最近,特斯拉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说实话,第一眼看上去挺让人失望的:总营收 225亿美元,同比下降12%;
汽车业务营收 167亿美元,同比下滑16%;
净利润 11.7亿美元,同比也跌了16%;
总交付量 38.4万辆,少了13%。
数据一出,市场情绪立马转悲观,股价也受了影响。但问题是,光看这些表面数据,其实根本看不出特斯拉到底在干嘛。
财报发布后,我们专门连线了四位在硅谷一线的专家,他们分别来自Waymo、特斯拉、顶级云服务商和NVIDIA,聊了一场深度分析,越聊越觉得:
这份“差强人意”的财报,其实标志着特斯拉真正完成了从“造车”到“AI机器人平台公司”的大转型。
一、Robotaxi上线:马斯克讲故事,还是估值重构的起点?
特斯拉Q2财报中最大的新动向,是Robotaxi项目终于实锤落地:
6月,他们在奥斯汀正式上线了首个Robotaxi服务。与此同时,FSD的累计行驶里程已经达到了数十亿英里,AI训练用的H100等效GPU数量也扩到了6.7万个。
注意,这是马斯克讲AI故事这么多年,第一次有实实在在的商业动作。
不过,市场对Robotaxi的态度是撕裂的——
大家都知道它是万亿级市场,但也觉得落地太难,尤其是各种“极端情况”(corner cases)怎么处理、各地的监管怎么搞、前期运营成本谁来扛?
我们连线的那位Waymo前核心算法负责人说得特别犀利:
“这不是‘摄像头 VS 激光雷达’的路线之争,而是**‘概率模型’和‘确定性模型’**的根本分歧。”
Waymo靠激光雷达和高精地图,想在小范围内打造一个“几乎100%确定”的世界。安全是安全,但成本高得吓人,扩展到一个新城市就得重来一次。
而特斯拉的逻辑完全不一样,它放弃激光雷达,纯靠摄像头 + 神经网络 + 大量真实驾驶数据,试图训练出一个“像人一样开车”的AI。这就意味着,它一旦成功,就能不依赖地图、全球部署,扩张速度更快、成本更低。
所以这个专家总结得非常有意思:
“投特斯拉的Robotaxi,本质上不是投出行,是在投这个数据驱动AI模型的成功概率。”
二、平价车型是“解药”还是“毒药”?
财报里还确认了一件事:特斯拉平价车型已经试生产,准备2025年下半年大规模量产。
这听上去挺振奋人心的,毕竟便宜车意味着销量能拉上来嘛,对吧?但真没那么简单。
平价车一出来:
毛利率肯定会被挤压;
现有Model 3/Y 用户可能会感觉“降级”了;
最关键的是,如果制造成本没降下来,销量上去了反而拖累整体利润。
那特斯拉是怎么打算控制成本的呢?关键就看它背后的那套新工艺——“Unboxed制造流程”。
这我们还真请教了特斯拉前全球供应链核心高管,他说:
“外界以为特斯拉省成本靠压铸,其实真正革命性的,是Unboxed。”
传统汽车制造是线性流水线,一步一步拼;
而Unboxed是模块化平行组装,像搭乐高一样把车拼起来。
这套工艺如果真能跑通,效率至少提升30%,还能省掉大把厂房面积和成本。那平价车不仅不会亏,还可能变成新的“印钞机”。
但如果跑不通呢?那就糟了。利润雪上加霜。
所以作为投资者,**不要只盯着预订量,要密切关注Unboxed工艺的良率和效率数据。**这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三、能源业务:不是配角,是“AI时代的基础设施”
你可能没注意,Q2财报里,特斯拉的能源业务表现非常亮眼:
储能产品部署量创新高;
毛利也显著增长;
而且已经连续12个季度创新高。
很多人觉得这是车卖不动,拿能源来“救场”。但几位专家一致认为——
特斯拉的能源业务,未来不是“绿叶”,而是整个AI产业的“供电中枢”。
我们请到的一位数据中心能源战略专家说得很直接:
“我们现在最大的挑战,就是AI训练中心的电力根本不够用。”
想象一下,一个AI训练基地的耗电量,相当于一座中型城市。而建电网远远赶不上GPU扩张的速度。
这时候,特斯拉的Megapack储能产品就显得特别香:
像集装箱一样运过去就能部署;
可以缓冲电网压力;
稳定、快速、不挑环境;
4倍于传统电厂的建设效率。
它完全能成为未来数据中心的“超级充电宝”,服务对象也从家庭、工商业扩展到亚马逊、谷歌、微软这些巨头。
NVIDIA那位专家也说得很到位:
“AI的尽头是能源,谁掌握能源,谁就掌握了未来的算力主导权。”
哎现在说特斯拉是车厂已经太老土了,老马这是在换皮重做,从卖车变成卖算法、卖电、卖未来。你以为他在做汽车,其实他是在做“移动AI终端+能源中枢”!不服不行,这套路太深了。 马斯克压根就不想靠卖车赚钱,人家是在拿车当“移动数据采集器”,FSD开着开着,数据就喂满了,Robotaxi就是下一盘大棋。现在财报差点没啥,关键是这哥们每次亏都能亏成新故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