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版 发表于 2025-8-6 09:50

李开复的AI转型之路:大模型“百模大战”结束了,接下来拼的是Agent和价值交付

2025年,李开复特别忙,飞来飞去见客户,尤其是各大传统行业的老板们。
作为“零一万物”的创始人和CEO,他现在还是公司“首席AI战略官”,干嘛呢?就是带着团队推进AI在传统行业的落地。以前他们也搞大模型,但今年彻底转型了。

为什么?因为他发现,继续砸钱去卷大模型底座,已经不是个明智选择了。GPU太贵,投入产出不成正比。他们干脆停下训练超大模型的脚步,转去做产业应用、做Agent,帮企业真正把AI用起来。

1. 底座模型的创业红利结束了,真正的机会在Agent和应用层
李开复明确说,现在创业再去卷底层大模型已经没啥意义了。大厂有钱有资源,创业公司进去就是被碾压。

但大模型之上,有两个方向是有巨大机会的:

AI Agent

To B应用层

今年(2025)开始,Agent这东西突然火起来了。原因也不复杂,技术成熟了嘛。以前的Agent顶多算“会执行”,现在的Agent已经能“自己想怎么做事”了。能理解任务,还能规划、拆解、应变,就像个聪明的员工。

2. 通用Agent vs 企业Agent:谁更有价值?
李开复提到,其实通用Agent对个人用户吸引力没那么大:

太贵

没有记忆

不了解你是谁

“消费者自己做个任务2小时,Agent做15分钟。但你会觉得自己那1小时值500块吗?”——这是个难题。

但对企业来说就不一样了。

“一个员工干两个小时的活,Agent 15分钟搞定,质量还一样,那这企业肯定愿意为它买单。”

所以他更看好B端的市场,尤其是企业专属的Agent。

3. 做飞机不如造引擎?不,李开复决定“自己飞”
李开复说,其实他们之前也做出过很牛的大模型,开源、闭源都搞过。但他很清楚:

“做出个‘大脑’或者‘发动机’,如果没有操作系统、没有应用,那就是不能飞的飞机。”

所以他做了一个艰难但坚定的决定:不再All in底模,而是全面转向做“超级员工”Agent和B端服务。

4. 为什么说这是AI Agent的元年?
他回顾了一下,早在1993年苹果就提出“智能助手”的概念。那时候只能是个视频幻想。但现在,技术成熟了。

去年大家还只是“拼拼接接地跑任务”,今年开始,Agent具备了泛化推理能力,开始像“能思考的人”一样去完成过去没做过的任务。

这才是突破。

5. 中国AI的三大优势:开源、工程能力、成本
李开复非常看好中国的三点:

中国的工程能力强,能在GPU不足的情况下把大模型做出来。

中国的模型成本比美国低很多。

更重要的是——中国在开源方面领先了。

“开源的优势在于便宜、私有化部署、安全、可控。”这让更多国家愿意用中国的模型,对中国AI出海是个大利好。

6. 万智Agent背后的转型故事:从质疑到拥抱
从万智1.0到2.0,零一万物完全转向做企业Agent。他们不是把一个模型丢给企业就完事,而是从平台、方案到服务全链条覆盖。李开复说:

“传统企业懂AI的很少,就算买了平台也不一定会用。所以我们还要像顾问一样,带着他们一起共创落地场景。”

这种方式特别像美国的Palantir模式,先做深度咨询,再做平台系统。

7. 价值交付是唯一正解,做一个企业“超级员工”
现在零一万物有了付费客户,有了现金流。李开复觉得最开心的,不是模型跑得多强,而是“客户真的觉得我们帮他解决了问题”。

而且他们也有一个很现实的判断:

“我们不需要100个客户都签单,那我们反而搞不定。只要做成几个大客户,服务好,2025年就成功了。”

他始终强调,AI应用必须能“看得见效果”,才能收得到钱——不论是帮客户省了人力,还是提升了效率和利润,这才是Agent的价值。

8. AI公司下一步怎么赢?
最后他说了一句非常务实的话:

“创业者不能只抱着梦想烧钱不管后果,这对团队、对投资人都不负责任。最终你得创造真正的商业价值。”

接下来,中国AI真正的爆发点,不在底模,而是在Agent的爆发、B端场景落地、开源生态扩张。


独孤影 发表于 2025-8-6 11:27

李开复这波转型太务实了,不玩空中楼阁那套了,直接卷应用、卷交付,这才是B端老板们最爱听的。现在不比谁模型大,比谁能帮企业少用人、多赚钱。

雨落梧 发表于 2025-8-7 10:32

李开复终于转弯了,讲真(不是“真正的真”),再搞底模就是烧钱给巨头陪跑。他这波做企业Agent是看透了:国内企业最缺的不是模型,是把AI当工具真用起来的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开复的AI转型之路:大模型“百模大战”结束了,接下来拼的是Agent和价值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