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版 发表于 2025-7-21 10:57

村咖”凉了?第一批开店的人开始后悔了

前几年你要是在朋友圈发杯星巴克,那还算有点“精致生活”的味道。现在不一样了,越来越多人晒的,不再是商场里的连锁咖啡,而是村子里的“村咖”——泥土味混着拿铁香,一边喝咖啡,一边晒太阳、吹山风,仿佛从都市逃脱了一般。

这种开在村里的咖啡店,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村咖”。开在山头、茶园、梯田边,甚至是古村的老房子里。人们不只是来喝一杯,而是想图个心情、拍个照、体验一下“山野文艺范”。

比如浙江安吉这个小县城,常住人口不到60万,居然能开出300多家村咖,一年吸引超过600万人去打卡,还创造了1.2亿元的产业收入。去年4月,他们搞了个“深蓝计划”,单日咖啡销量直接干到8818杯,全国记录!

但这事儿也没那么美好。别看现在“村咖”风风火火的,现实中,已经有不少创业者开始后悔了。

村咖为什么能火?靠的是“反差感”
说到底,村咖能火起来,是因为大家的生活节奏变了。疫情之后,很多人开始厌倦城市的快节奏,想逃离那种压抑的高楼大厦,于是“松弛感”成了新趋势。而村咖,刚好踩在了这个点上。

相比城市里的连锁咖啡店,村咖可太有“情绪价值”了。不仅地方宽敞、风景好,还能把喝咖啡变成一种生活方式——露营、拍照、发朋友圈,简直就是城里人理想生活的缩影。

安吉的“瀑布咖啡”就是个典型,把山里天然的瀑布和咖啡馆结合起来,不光能喝咖啡,还能露营、泡温泉、开夜场,堪称“全能打卡胜地”。

而且这些村咖还玩出了新模式:村集体拿资源、村民拿租金、员工拿工资、大家一起分红。这种“大家一起干”的模式,不光带动了经济,也让乡村火出了圈。

一窝蜂跟风,问题也开始暴露
火是火了,但问题也来了。

全国各地现在有4万多家村咖,江苏、浙江、四川、云南……只要有点景色的地方就有人抢着开。但也正因为“太火”,导致大家一窝蜂模仿,搞得满眼都是复制粘贴的“网红风”。

桌布、咖啡名、装修风格几乎一样,什么“稻香美式”“梯田拿铁”根本喝不出特色。一不小心就成了流水线的“拍照基地”,完全失去了原本乡村该有的味道。

更夸张的是,有些店为了赶工,直接拿个旧猪圈刷白了就开张,有些甚至违规占用农田、临时搭棚卖咖啡,质量堪忧。还有的为了“看起来高级”,直接把老屋刷白、百年树砍了铺草坪,结果搞得四不像——既没城市的精致,也失了乡村的灵魂。

广西阳朔那边就拆了好几家这样的“违规村咖”,说白了,打着“乡村振兴”旗号干着“违法建筑”的事。

更“离谱”的,还有人吐槽去村咖喝咖啡,旁边猴子满屋跑,远处还有野猪在盯着看……一杯咖啡喝得胆战心惊。

投资高、淡季冷,村咖不是谁都能玩的生意
很多人一听“在村里开店”,第一反应是房租便宜啊!但真干起来才知道:哪怕你不交房租,光是改造就能把人劝退。

老房子要加固、防水、水电网络都得自己搞,物流还慢,一搞就是几十万起步。而且山上的店,还得自己拉电、挖水池……有些村咖装修加基础设施,随随便便就投个四五十万,甚至上百万。

开了店也不代表顾客就来。村咖的位置大都很偏,导航都带不准,一不小心就开进山沟沟。好不容易到了地方,还要爬坡、走烂路,有些地方连越野车都嫌难走,游客体验真的一般。

最关键的是,村咖说到底是靠“流量”吃饭的——你得有新意、有话题、有拍照点,不然人家来一次就再也不来了。旺季能靠游客撑一撑,淡季门可罗雀,只能关门歇业,做成“兼职咖啡馆”。

像安吉,高峰期500多家村咖,现在已经倒闭了100多家。

村咖的故事,远远没讲完
你可以说“村咖”凉了,也可以说,它正在洗牌。

村咖不应该只是“乡村背景里的拿铁”,而应该真正把乡村的故事、文化、生活方式,融合进体验里,做出差异化、有记忆点的场景。

真正能做下去的,一定是那些把“乡村气质”融进了“城市咖啡逻辑”里的店,不光靠景色吸引人,更靠文化留住人。

未来,谁能找到“乡村原味”和“消费情绪”之间的那个黄金点,谁才可能把村咖这门生意,玩得长久又漂亮。



独孤影 发表于 2025-7-21 11:27

以前喝星巴克还能显得有点格调,现在“村咖”火得一塌糊涂,大家都想逃离城市的喧嚣,去山里晒太阳喝咖啡,真是越来越接地气了。

a东序 发表于 2025-7-21 11:33

说到底,村咖就是“生活方式”的升级版,大家想逃离城市的喧嚣找个安静的地方,但盲目跟风开店,啥特色都没有,迟早得凉,这圈子讲究的是用心和创意。

黑雨衣大盗 发表于 2025-7-21 13:47

任何东西都是过犹不及的,这样的咖啡店,确实是不需要那么多的,太多关门也是迟早的事情。

易天一人 发表于 2025-7-21 20:35

游山玩水顺便喝咖啡是享受,但是没人为了喝咖啡跑到村里,这就成了一种尴尬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村咖”凉了?第一批开店的人开始后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