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版 发表于 2025-5-20 12:00

蒋凡的淘宝,要变得“又快又懒”

最近阿里巴巴开了个财报电话会,电商事业群CEO蒋凡在会上放了个狠话——要把更多的淘宝用户“即时零售化”。什么意思?就是希望你买东西的时候,不是等快递,而是像点外卖一样,“1小时送到你家门口”。

蒋凡其实是当年带着淘宝从PC转向移动的关键人物,现在他又想把淘宝再变一次:从原来的工厂、批发市场发货,变成身边街边小店发货;从动不动两三天送达,变成“立等可取”的那种速度。简单说,他想把淘宝从“中心化电商”变成一个“分布式、高频消费+本地服务”的全新平台。

一、把9亿淘宝用户,往“小时达”上推
淘宝现在月活用户已经9亿多了,蒋凡要做的,是一次“用户大迁徙”——从慢电商迁到快零售。

为什么要搞这个?

很现实,主要是三方面的增长机会:

用户增量:快速送达的购物方式,能吸引新用户,特别是那些追求效率的人,毕竟现在时间比钱值钱。

购物频次增量:你平时上淘宝可能半个月买一次,但如果是即时零售,买瓶水、买根充电线都能来一单,那频次一下子就上去了。频次一高,数据就值钱了,可以搞金融、AI推荐一整套。

反哺外卖业务:如果你习惯了淘宝买东西“1小时送到”,那下一次点外卖是不是也可能就用饿了么了?这就能反向给阿里的餐饮外卖业务加分。

说到底,人的惰性才是最大的商机。只要淘宝能把用户的“懒人习惯”养起来,那未来增长空间就大了。

二、阿里有钱、有用户、有基础设施
淘宝做这事不是拍脑袋,它真有底气。

第一,有钱。
虽然即时零售烧钱,但阿里账上还是有弹药的。只要蒋凡拍板干,钱不是最大问题。

第二,用户多。
9亿月活说教育谁,就能教育谁。流量大了,转化也快。

第三,体系全。
阿里这些年搞饿了么、盒马,已经摸爬滚打了十来年,本地商家网络、骑手网络、系统运营都有。这方面,市面上能对标的公司不多,真正做出“本地配送网络”的,基本只有两三家。

挑战倒不是市场竞争激烈,而是阿里自己能不能“整合得动”,这玩意儿拼的不是有没有,而是能不能高效协同。

三、就算能干,也未必笑到最后
现在这个即时零售的大盘里,美团是“天花板级”的存在。不管是骑手网络、运营体系,还是用户规模,美团都很强,甚至背后还有微信的流量在撑。

所以问题来了:淘宝把用户“教育”成即时零售用户之后,这些人还会一直留在淘宝吗?未必。他们可能会跑到体验更好、送得更快的平台上去。

你替别人培养用户习惯,最后却给别人送了流量。这种“为他人做嫁衣”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

四、最大难题:太烧钱、毛利太低
即时零售最大的问题是,真不好赚钱。

你想想看,这个模式是把商品放到离用户最近的地方,比如街边小店或者社区仓,把距离缩短才能实现“小时达”。问题是,离用户近了,能放的货就少,送一次成本反而更高。

关键是,大部分即时零售的商品是高频刚需,比如水、蔬菜、纸巾这些,价格透明,竞争大,利润特别低。而平台又不能像餐饮外卖那样收30%的抽成,商家本身利润都撑不到30%,你怎么抽?

再说了,骑手送一单就要好几块钱,履约成本还一直往上走,这块压不下去,就根本难赚钱。

怎么破局?

一是做高客单价。
比如让用户一次买多点(“万物到家”),这样送一单挣得多。淘宝原本就卖得多,用户习惯在那儿,这事有机会。

二是卖进口商品。
进口货利润高,客单价也高,淘宝这块优势大,比如收购了网易考拉,还有强大的跨境电商能力,这个方向适合“懒人消费”。

三是做时尚、服饰、医疗健康。
服饰利润高但退货率高,如果本地即时送到试穿成功率高,退货少,利润也能做起来;医疗健康方面,中国人一年平均看七次病,如果一些药品、器械能“小时达”,也能盘活一大波市场。

五、总结:蒋凡再战江湖,这一仗不好打
当年王兴曾经公开说,未来几年就是看拼多多的黄峥和阿里的蒋凡怎么斗。

结果没想到,黄峥退出舞台,蒋凡不是去和他斗,而是进了王兴的主场——打起了即时零售这一仗。

说不定,这一次成败,真能决定蒋凡能不能问鼎阿里下一任CEO。

不过这仗真不好打,要钱、要人、要系统,还要解决赚钱难的问题。

但也正因为难,才有意思。




独孤影 发表于 2025-5-20 13:33

现在年轻人懒得动腿,淘宝搞“小时达”,确实对路子了,就看能不能把这摊子烧得起、稳得住。

风云变幻 发表于 2025-5-20 16:03

蒋凡这思路有点猛,把淘宝搞成便利店+外卖那味儿了,关键看阿里能不能真把这盘棋下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蒋凡的淘宝,要变得“又快又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