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海燕艾暖 于 2025-7-27 14:52 编辑
社恐意义为,与不太熟悉的人打交道会紧张,甚至达到对社交恐惧的程度,正常交际成为心理障碍。
社恐或社交恐惧是描述有些人在人际互动情境中,容易感受到明显甚或强烈的不自在,对自己能否胜任抱持著担忧的想法,这个内在状态使个人对于某些社交场合有负荷、希望可以避免。
一般程度的社交焦虑为,即使有所焦虑,个人尚能调节安顿自己,不致于干扰日常生活功能的情况,我们并不会说这是疾病。依据美国精神医学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要符合社交焦虑症(亦可称社交恐惧症)的诊断有以下3个重点:
1,对于要面对一个或多个可能被他人审视观察的社交情境,有强烈的恐惧或焦虑。如在社交互动中(开启对话、会见不熟悉的朋友)、在众人面前表现(上台报告、表演),会害怕自己行为表现不佳或流露出焦虑状态,被负面评价。
2,个人感受的害怕和焦虑感,大幅超过实际社交情境可能带来的挑战。个人会想办法回避社交情境,或是勉强忍耐住强烈的恐惧和焦虑。
3,这样的焦虑和回避行为出现持续达6个月以上,并带来生活中极大苦恼,或在人际互动、工作、其他重要情境,造成适应功能上的不良影响。
由上述的诊断原则,我们可以了解,若是对社交情境有过于强烈的焦虑感,而且伴随行为改变,造成显著生活中的适应不良或痛苦,才达到社交焦虑症的诊断。
多数人在需要表现或接受评价的情境都会紧张焦虑。
内向与外向是性格特质 每个人在不同环境下都会有不同表现
常常与社恐连结在一起的「内向」,则是性格特质。内向和外向,可以理解为描述性格上的一种倾向。一个人较外向,通常是形容他喜欢人际互动、容易向外接触、看来活力十足。一个人较内向,则描绘他较自在于独处、言谈举止较内敛。不过,这两个倾向不见得是一分为二,一个人只能是外向或内向。我们觉得外向的人,于不同的外在环境(有喜欢的友伴、在陌生国家)、不同的内在状态(愉快时、生病时、压力时),他的表现也会有所不同。较为内向的人,也有不少是慢熟型,在观察熟悉环境,了解旁人的大致模式时,也可有自在活泼的互动。
根据不同的性格倾向理论,还有许多其他面向,如对经验的开放程度、应对事情的严谨程度、与人相处的可亲程度、敏感程度等。另外,我们的性格在承受重大挑战下的稳定性、适应性和个体性,也都各有不同。人性的丰富程度需要时间和细腻的感受来理解。
原则上,一般程度的社交焦虑,若能觉察并接纳自己天生气质的特色,在工作人际和亲密关系上,能有恰当的安排和期待,适应良好,感觉自在满足,我们并不会视为疾病。
大部分的人在有关表现、他人评价的情境下,也会紧张焦虑。一般程度的焦虑,会启动身体内在的备战系统,让我们应对时较有能量、反应较敏捷。压力情境解除后,神经系统缓和下来,我们也会从顺利的经验中,微调自己对类似情境的预期和反应程度,因此,在中性或正向的经验累积中,我们慢慢变得较稳定,不再那么紧张。
社交焦虑症的风险因子
社交焦虑症有相关风险因子,包括:
焦虑或忧郁疾患的家族史
不利的儿时成长经验
严重的排挤霸凌、严重家庭冲突、创伤、虐待
较敏感、行为抑制的气质
重大的环境转换
以上这些因子,有些长期累积可能影响我们情绪神经系统的稳定性和反应性,有些则是可能触发超过内在可调节的焦虑程度,导致社交焦虑症。
社交焦虑症好发于儿童与青少年 很可能影响学习适应需尽早良性介入
根据美国国家心理卫生研究院的统计资料显示,社交焦虑症于过去一年的盛行率,在成人约7%,在青少年约9%。相关研究呈现社交焦慎症的好发年龄有两个阶段:儿童早期及青少年期。美国波士顿大学大学焦虑及相关疾患中心学者安东尼·罗塞里尼的研究显示,在210位社交焦虑症的成人(17~74岁,平均32岁)中,发病年龄21%在儿童早期(10岁前),10%在10~13岁,28.1%在青少年期(14~17岁),19.5%在青少年晚期至年轻成人期(18~22岁)。
根据美国波士顿大学焦虑及相关疾患中心的学者大卫巴洛,及维吉尼亚大学心理部儿童研究中心的学者托马斯奥伦迪克的探讨,如果个人天生气质上神经敏感性较强,容易经验到不适的情绪(如焦虑、羞耻、罪恶感),合并害羞及行为退缩,且抱持著对外在变动的低掌握感,这三个面向可能使个人在较早的年纪,如儿童早期,出现社交焦虑症。这些可能让个人将人际互动和自己在互动中感知的生理反应及情绪解读为负面的,并认知这样的互动是有威胁感的,甚至带给个人超乎掌握的感受。儿童和青少年也许天生带有以上的气质倾向,若再实际经历十分负面的社交情境,也有可能在此压力下发展出社交焦虑症。
在症状上,儿童的社交焦虑表现可能是哭泣、拒绝和其他儿童或成人互动、不太敢去学校、不易加入同侪团体、在学校不敢开口求助、非常依赖照顾者、十分警觉。
青少年和成人则可从3方面呈现:
1,认知及情绪上,烦恼于日常活动中要接触陌生人、开启对话、和朋友互动;需要大量人际互动的场合会预期性焦虑,如过年家族聚会、公司忘年会;反复担忧会出糗或表现不好;互动后过度分析自己的表现和放大缺失。
2,行为上回避需社交互动的情境、逃避成为被注意的焦点、难以出门上学或维持工作出席。
3,生理反应上,可能经验到像恐慌发作般的强烈焦虑及身体反应,如心跳加速、呼吸困难、头晕、大量冒汗、颤抖、恶心等。
需要注意的是,许多研究发现,较早的发病年纪,可预测较严重的疾病程度(更强烈的焦虑、更明显的自律神经失调反应),也可能合并其他情绪疾患、生活适应较不良(休学、无业)。因此早期觉察和良性的介入是重要的且有可能改善病程发展。
如果您或身边的人有这方面的焦虑,强烈程度让人感到非常困扰,或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就学、工作,可以和心理卫生相关的专业人员连络,讨论相关自助或治疗资源。治疗可从认知行为与药物著手:
认知行为治疗:在治疗者的协助下,学习觉察个人的思考、行为模式是如何连动焦虑情绪并带来有困扰的后果,并去调适改变。
药物治疗:提升血清素和正肾上腺素浓度的抗忧郁/焦虑药物。
另外,建立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调节情绪和生理敏感性,也可查阅相关书籍、网路资源,了解疾病与治疗资讯,并练习放松等。
同理有社交焦虑的亲友 建立安全互信的关系
若是身边有社交焦虑的朋友、同事,不妨以幽默温和的方式表达尊重其界线和需求,如「我话多,如果你有时没准备好回话或不是那么想讲,可以让我知道。」「你如果满紧张需要帮忙的话,可以打个暗号或传个讯息,我们看看如何协助你。」
在关心可能有社交焦虑的亲人时,我们常容易在自己也烦恼的状态下,急著要提供方法或要求亲人调整改变,而带给对方额外的压力。对方在这样的互动中也不容易感觉被理解,可能更不安而拉开距离。
建议可以轻轻地表达关心,如「最近感觉你有时候比较紧张,是吗?」探询对方是否想分享和透露自己的难处,以愿意理解且尊重的态度,来建立彼此间的沟通管道。若对方可以表达困扰,也在思考如何帮助自己,我们可以在他觉得想要接收的前提下,提供相关卫教资讯、连结心理卫生资源(学校辅导系统、心理治疗所、医院诊所)。
在亲人因高度社交焦虑下而影响其生活适应时,请觉察自己的焦虑,不宜让自己的焦虑反映在与亲人的互动上,施予压力。记得和亲人建立具安全感且互信的关系,才真正有机会帮得上忙。我们可以在觉察自己也很焦虑时,缓和自己,放慢脚步,从适量关心、了解、探询其对困扰的态度,慢慢来。有需要时,自己也可以连结心理卫生资源,得到专业协助。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