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开始“拼楼”了?背后其实是一场生存游戏
最近出差或者旅游的人,可能都发现一个新奇现象——走在很多城市的街头,一栋楼外墙上能同时挂上好几个酒店招牌。到了晚上,更夸张:楼上楼下灯光五颜六色,写着“酒店住宿”“特价房”“电竞房”,看得人眼花缭乱。
这就是最近酒店圈里火起来的新玩法——“拼楼”式开店。
像杭州的钱江世纪城那边,一栋写字楼里能塞十几家酒店,几乎一层一家;有的楼干脆共用一个大堂,只靠楼层区分。外面看像写字楼,里面简直是“垂直酒店城”。
一、年轻人真不介意,还挺爱这种“拼楼酒店”
更有意思的是,大家对这种模式并不反感,甚至觉得挺香的。
有网友一句话说得很直白:“不是酒店开不起,是拼楼更划算。”
00后大学生叶雨欣就说:“以前换酒店得拖着行李满街跑,现在整栋楼都是后备选项。不喜欢就换一层,风格还不一样。”
确实,这种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省事又省钱。
地理位置一样,不用在地图上东找西找,也不用担心走错路。想体验不同酒店风格,直接坐电梯就行。
背包客陈群还把这叫做“垂直社交城堡”:
在A酒店喝咖啡,在B酒店吃饭,再去C酒店天台喝酒,一栋楼就能玩转三种氛围。
更妙的是,这种拼楼模式常常带来“互卷”的好处。
比如A酒店送免费饮料,B酒店立马升级床品,C酒店再搞个欢迎礼包。消费者反而受益,选择更多、体验更丰富。
杭州还有个经典例子:JW万豪和武林万怡共用一栋楼。
万怡的客人只要价格便宜一截,却能去万豪那边用健身房、泳池、蒸汽房——妥妥的“低配享高配”。
二、为什么现在酒店都扎堆开?
以前酒店之间讲究“保护半径”,一家品牌在某片区开了,另一家就得绕开,避免抢客。
那现在怎么反过来,大家都挤到一栋楼里去了?
答案很现实:行业卷太狠了。
2025年暑假原本是旺季,结果行业集体“崩盘”——摩根士丹利的报告显示,全国酒店收入同比下降8%,浙江一些地方房价甚至跌了三成。
连希尔顿欢朋都把价格打到400元,逼得亚朵降到300多,全季跟着掉到200出头,汉庭都能见到180元的价格。
在这种情况下,“拼楼”就成了大家的救命稻草。
三、拼楼的商业逻辑:花更少的钱,占更好的地
酒店投资门槛高,周期还长,一般租约十年起步,回本都得三五年。
要是房型老了、品牌升级,又得再投钱。
再加上好地段越来越少,尤其像杭州钱江世纪城那种地铁口、奥体旁的位置,物业稀缺到离谱。
所以拼楼就成了双赢方案:
对业主:能把空间利用到极致,房子不空着,租金更稳。
对品牌:扩张成本更低,不用独占整栋楼。
对消费者:选择多、性价比高、体验灵活。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拼楼酒店”其实大多背后是同一个老板。
股权交叉得很厉害,你投一点、我投一点,这样内部不会真打价格战,反而还能互相引流。
所以别看招牌不一样,其实是一家人。
四、风口虽热,隐患也不少
不过话说回来,这模式虽然灵,但也有问题。
首先是品牌冲突。
有些高端酒店跟中低端品牌混在一起,共享设施后容易“掉价”。
比如同一个泳池,万豪住客花上千块一晚,结果隔壁经济酒店客人也能用,这体验能不打折吗?
其次是服务割裂。
不同酒店共享大堂、早餐区或健身房,常出现“混用”尴尬——
A酒店包早餐,B酒店不包,那客人怎么区分?
一不小心就会有“蹭吃蹭喝”问题。
再来是安全问题。
一些拼楼项目把办公楼、公寓楼改成酒店,流动人口太多,电梯里拖行李的旅客一波接一波。
像成都泰华公寓、哈尔滨爱达·九溪都因为酒店太多,被住户投诉隐私和消防隐患。
更严重的,深圳还曾有类似拼楼酒店因为电路负荷太高导致火灾。
出了事,多个品牌共处一栋楼,责任怎么划分?这可不是小问题。
现在酒店也开始“合租”了啊,一栋楼十几家,像极了年轻人合租公寓。说白了就是省钱又灵活,谁便宜住谁家,体验不差反而多样,酒店都卷成这样也挺有意思。 这个拼楼,这的是又利益也又弊端的呀,追求收益的同时,也回滋生一些问题呀 也许这就是一种新的生存模式,其实也不算太差劲吧,反正入住条件好就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