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级酒店都开始“摆地摊”了?这不是玩笑,而是生存之战
2025年的暑假刚过去,这个夏天的酒旅行业有点意思。
长沙湘江边的宝格丽酒店,原本是那种高端、安静、只可远观的地方。可现在,草坪上挂起了“星空夜市”的霓虹灯,啤酒、烧烤、手作摊、街头艺人一应俱全;郑州希尔顿搞了“户外烧烤啤酒花园”,北京王府井的五星酒店在门口支大排档,上海外滩边的酒店干脆直接把露台变成了小酒馆。
你没看错——曾经高高在上的五星级酒店,现在也在街边支起了地摊。
摩根士丹利的数据挺扎心:2025年暑假第一周,中国酒店的每间可售房收入比去年同期掉了8%,入住率降了5%。看着不多,但对高端酒店来说,这几乎是“地震级”的下滑。
更明显的变化在于:人们出门更多了,但花的钱更少了。过去一趟旅行可能玩三四天,现在流行“特种兵式旅游”——48小时打卡三座城市,睡青旅、吃快餐、挤地铁,只为拍几张照片发朋友圈。
旅游市场的这一变化,正让高端酒店集体“失速”。商务客人差旅预算缩水、富人消费降级、外国游客还没完全回流,三重夹击下,很多五星级酒店出现了“空房率超三成”的局面。
一、五星级酒店“下海”摆摊,不是噱头,是自救
眼看客人越来越少,酒店也坐不住了。于是,五星级酒店们开始“破圈”——从封闭的大堂走到露天草坪、街角广场,搞“夜市”“啤酒节”“市集”,重新接触普通消费者。
这可不是单纯的“降价促销”,而是一种战略转型。
以前的五星级酒店讲究私密、讲究仪式感,但现在年轻人不吃这一套了。Z世代追求的是松弛感、参与感,而不是被服务的距离感。长沙宝格丽的“星空夜市”,吸引了不少本地人去玩,也让酒店从“住宿地标”变成了“生活地标”。
郑州希尔顿的“户外啤酒花园”人均不到100块钱,比它的餐厅便宜多了,但换来的是更多的新顾客。很多人第一次走进五星级酒店,就是去吃这顿烧烤。虽然赚的不多,但让酒店变得“亲民”了,也为未来的高端消费埋下了种子。
更关键的是,这种“地摊模式”投入小、见效快。草坪、露台、停车场这些原本闲着的空间,现在都成了新的营收点。据业内人士说,一个周末夜市的流水能上万元,毛利还挺高。
二、行业困境的根源:供太多、需太少
其实,这场“集体摆摊”背后的根本问题,是供需错配。
从2015年到2020年,是中国高端酒店的“黄金期”,国际大牌拼命开店,国内高端品牌也疯狂扩张。到2024年底,全国五星级酒店突破900家,比十年前多了一倍。可问题是——客人没跟着翻倍。
企业缩减差旅、经济增速放缓、年轻人不愿花冤枉钱,五星级酒店自然越来越难做。现在一些城市甚至出现“同一条街五家五星级”的奇观。
更要命的是,消费者观念变了。以前住五星级酒店代表“身份”,现在大家更看重“体验”。携程的数据就显示,超过六成年轻人更喜欢“中端酒店+特色民宿”的组合,他们觉得那样既舒服又不浪费。
而且就算是有钱人,也更愿意买“情绪价值”——比如去住有故事的老宅酒店、打卡有趣的本地市集,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国际连锁。
五星级酒店如果不改变,只会被时代抛下。“摆地摊”反而是一种顺势而为——用地气的方式重新融入城市生活。
三、突围方向:不只是降价,而是重塑高端
未来的高端酒店,得重新定义“高端”。
它不再只是“围墙内的奢华”,而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比如参考星巴克的“第三空间”,酒店可以白天当共享办公区,晚上变身酒吧或露天影院。北京某丽思卡尔顿已经在试行“会员制城市会所”,非住客也能交年费享受部分服务,这就是“轻奢生活方式”的新尝试。
再比如,酒店可以挖掘本地文化:成都的五星酒店办川剧变脸下午茶,西安搞“唐风夜宴”,长沙宝格丽把夜市和湖南美食结合——这些才是年轻人愿意为之付费的“体验”。
此外,通过数据分析、跨品牌会员体系,酒店可以打造“生活生态”。住一次酒店能换门票、吃餐饮、拿积分,这种整合式体验比单纯卖房间有前景得多。
———
从长沙宝格丽到郑州希尔顿,从王府井到外滩,五星级酒店“摆地摊”不再是段子,而是行业自救的开始。
它意味着高端服务业开始告别“面子经济”,走向“体验经济”。真正的高端,不在于金碧辉煌的大堂,而在于能否和城市共生、和人群共情、和时代共振。
当五星级酒店学会放下身段,走进人间烟火,它们也许才真正活了过来。
摆地摊,不是堕落,而是重生。
这波五星级酒店下场摆摊我是真服了,以前那种地方连门都不敢进,现在居然能去撸串喝啤酒,确实接地气多了。活下去比面子重要,这就是现实。 酒店这波操作我服了,不光降价促销,而是直接把体验做出来 现在的大酒店都是面临生存问题了,只要是能够活下去,挣钱,才是第一位的。 长沙不缺游客的,竞争激烈到这个程度了出了这个主意 真的是市场生存比什么都重要,我们这的大酒店都摆外卖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