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高端逆袭:从“组装厂”到硬核科技的蜕变
“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为发烧而生”……雷军的这些话,总给人一种快节奏、带点热血的感觉。他说的话,和他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毕竟他自己就是那种爽文男主般一路闯过来的创业者。听起来有点凡尔赛,但也很有感染力。当然,用互联网思维颠覆手机行业的小米,也难免被人质疑:组装厂、没技术、只会营销……雷军自己也坦言,当时公司内部一度陷入内耗,他挣扎了很久,最后才下定决心,直面问题,找到出路。
要把互联网公司转型成硬核科技公司,真的不容易。尤其是2021年,小米遇到大危机:高端化受挫、营收下滑、市值跌到5000亿左右。那一年,雷军做了两个看似疯狂的决定——重启造芯,全面押上造车计划。他形容这就像“同时供两个孩子上大学”,压力大得让人窒息。
四年过去了,当年被调侃的“组装厂”,已经有了自研3nm芯片、小米SU7和YU7汽车的亮眼成果,小米市值站上1.5万亿。雷军在每年的演讲里谈低谷、成长和造车勇气,其实折射出小米从互联网思维向硬核科技转型的全过程。
1、拿什么对标苹果?
今年9月,手机市场硝烟四起。iPhone17内存256G,比上一代便宜1000元,还标配自适应高刷屏,明显在5000元以上的市场给国产手机施压。
按理说,国产厂商会犹豫:再堆配置?降点价?可能还要推迟新机。但小米却反其道而行——9月25日,提前一个月发布小米17系列,直接跳过小米16。有人质疑:“改名是不是蹭苹果流量?”
其实,营销只是放大镜,产品不硬,早打硬仗只会吃亏。小米17的自信,从内部创新就能看出来。
苹果曾经靠工业设计和制造能力惊艳世界,而如今中国科技产品的实力也越来越强。小米17 Pro背屏主板比上一代小了37%,能放下超4500个元器件,为背屏腾出更多功能空间——可以显示时间、壁纸、动态通知、自拍,甚至玩复古游戏。雷军自己都说:“我在飞机上玩都停不下来。”
不仅屏幕工艺讲究,供应链关系也更成熟。几年前小米供应链出问题,雷军还得亲自去给三星高管道歉喝酒才能恢复供货。现在,小米的供应链稳定,Canalys数据显示,小米全球市场份额14.7%,连续20个季度全球前三。
其他硬件也不落下风:小米17电池升级到7000毫安,影像上潜望长焦体积缩小54%,性能与手感兼顾。而苹果标准版甚至没有长焦镜头。系统方面,小米优化澎湃OS,对标苹果体验,还比IOS有更多可玩性。
2、“组装厂”,能走高端吗?
2022年小米明确了高端化目标:三年内拿下国产高端市场第一。
高端不是喊口号,而是细节打磨。比如2014年,小米首次用不锈钢中框替代塑料,背板材料也借鉴高端烤瓷牙技术,手感温润。经过多年积累,高端记忆点从用料延伸到自研芯片、大电池、徕卡影像等。
造车也是高端战略延伸。小米初期集中资源打造SU7,结果销量连续9个月超过特斯拉Model 3,YU7首发18小时锁单24万台。小米没有低价抢市场,而是把SU7起售价定在21.59万元,把产品放在豪华纯电赛道,稳住高端品牌形象。保值率第一,也证明高端策略有效。
3、向下扎根,强芯健体
向上突破,需要先向下扎根。手机同质化严重,自研芯片是拉开体验差距的关键。2014年小米首次尝试造芯,失败;2021年重启造芯计划,压力巨大,但雷军选择坚持:“放弃芯片,十年后我们会后悔。”
今年5月,小米发布“玄戒O1”芯片,成为全球第四家能自主研发3nm旗舰SoC的企业。自研芯片不仅保证旗舰产品性能,还能和同行拉开差距,积累硬科技实力。
造车则是系统工程,涵盖AI、芯片、软件、硬件、制造工艺。小米汽车超级工厂引入700多台机器人,实现关键工艺100%自动化。雷军把造车当成“人生最后一次创业”,表明小米不再是轻资产互联网公司,而是硬核科技企业。
研发投入也是底气来源:过去五年,小米投入约1020亿,未来五年计划再投2000亿。研发团队人数从一万出头翻倍到两万多人,研发资金从2020不到百亿升至2025年的300亿。芯片、汽车的连续突破,让小米产品力全面升级。
小米的转型告诉我们:在中国制造深水区,没有捷径。想要往上突破,必须先向下扎根。技术、供应链、研发、产品体验——缺一不可。这不仅是小米的经验,也是所有想穿越周期、打造高端品牌的中国科技企业的必修课。
看完小米这几年的操作,感觉雷军这波狠啊,从组装厂到自研芯片、造车全都上了,完全是硬核升级,想走高端路,靠的是技术和执行力,不是喊口号。 小米能够做到这样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希望以后还能够更好的。 小米一直在专研自己的原创开发,那自然是有出路有卖点的,值得逆袭 小米这几年确实是厉害了,尤其是迎得了很多年轻人的喜欢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