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出海全力冲刺:一键出海,商家只管卖货
再过一个月就是双十一了,阿里西溪园区的空气里,已经混杂着咖啡味和“战斗气息”。每一层楼都是动员会、冲刺会,大家全身心都在备战。淘宝出海团队也在忙。
其实,淘宝做出海业务早在2015年就有了,只是去年才突然加快步伐。今年4月起,新用户增速直接翻了两倍。淘宝出海总经理叶剑秋说:“加速的关键,是我们在履约、支付、注册、数据几个方面,终于迎来拐点。”
说白了,阿里把集团里分散的力量整合起来,各个部门协同更紧密,甚至会共背一个业绩目标。
给商家一条“最简单的出海路”
淘宝这次主要盯着的是没出海经验的内贸商家。问题是,这些商家有很多顾虑:不想备一堆海外库存、不想折腾复杂的物流、不想另养海外团队。
所以淘宝推出了“一键出海”模式。商家只要交个 4%-10% 的佣金,物流、售后、客服全由平台解决。但定价权、经营权、用户资产都还在商家手里。叶剑秋强调:“我们不是全托管。”
这样一来,商家可以低风险试水出海,确定性和可控性都有保障。
拐点来了
那淘宝为啥要在去年8月重点推“全球增长计划”?叶剑秋解释,有三个原因:
履约更确定了。过去海外用户在淘宝买东西,要用“集运”,流程繁琐、两段付费。后来直邮体系建起来,一下子就占了很多市场的一半订单。直邮能搞定,核心是中央算法模型能精准预测重量、体积、运费,让包邮和成本可控。
支付和注册门槛降低。现在海外用户能用当地社交账号一键登录,还能直接刷本地信用卡,这在去年底打通,门槛大幅降低。
用户数据漂亮。今年4-8月,新用户同比增长200%,一半以上是外语用户(英语、俄语、马来语、泰语),老用户购买更频繁,新用户转化率也上去了。
说白了,就是物流靠谱了,支付顺了,用户也涨起来了。
从服饰到全品类
“全球增长计划”一开始选的是“大服饰”,因为淘宝在服饰上本来就强,而且海外用户退货率比国内低很多,商家很乐意尝试。结果验证成功后,计划很快扩展到3C数码、家居、运动户外、快消等。
关键节点是:签约出海商家突破100万,用时不到10个月。
不过,轻小件好解决,大件和重件就是另一回事了。比如家具、健身器械这种,涉及到海外安装和售后,就得靠平台对接本地服务商。
淘宝的护城河
叶剑秋觉得,淘宝出海的核心优势有两点:
商家生态:商家本来就在淘宝成长,能直接把原有店铺的销量、粉丝、好评沉淀下来,这比去新平台开个独立号划算多了。
在海量供给里做“确定性”:淘宝的特色就是“万能”,SKU多、商品非标,其他平台靠有限的标准品追求履约确定性,但淘宝要在几十亿商品里,靠算法把价格、时效、服务做到可控。
举个例子,算法能在用户下单前就精准计算出组合打包后的重量体积,给出准确运费。这让直邮和包邮变得可能。
同时,物流时效、服务环节都可预测,比如预约配送时间、上门服务,这些也都标准化。
怎么保证物流靠谱?
淘宝出海不是只靠菜鸟,还会和顺丰等外部物流合作。AIDC物流部门会制定统一标准,要求在价格、时效、服务上都得过关,不然就追责。不同地区速度肯定不一样,亚洲快,澳洲、加拿大就慢点。
有人问:这些底层能力,别的平台不能学吗?叶剑秋说,难。因为淘宝模式的复杂点就在于“货品超级多样化”。其他平台走的是标准品、低价路线,但淘宝要在丰富性里创造确定性,这个成本结构和技术门槛,别人短期很难复制。
这波淘宝出海确实聪明,商家不用操心物流客服啥的,佣金交了就能卖货,等于把试错成本降到最低。对小商家来说,这才是敢不敢玩的关键。 电商是真的很赚钱,所以在这方面多努力也是很正常,羡慕这些人啊 淘宝和以前一样包了很多麻烦事,商家能方便出货了 淘宝给商家出海扫清了障碍,给国货一个更大的机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