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万人被骗血本无归:从虚拟币到500强大佬,全是一个套路
最近,北京的李先生天天盯着手机发呆。他投了50万的养老金进一个叫“鑫慷嘉”的虚拟币平台,当时人家信誓旦旦地说“年化20%,保本保息”。现在倒好,网站打不开,电话没人接,血本无归。最气人的是,平台老板黄鑫跑路后还发来一条短信,内容简直离谱:“我只是拿走了不属于你们智商的财富,希望你们能感恩我,记住我给你们的教训。”
李先生说他气到想打自己一顿。
你以为这就够惨了?还不是最严重的。更离谱的是另一起案子:2024年10月,广州中院开审“雪松控股”案,一连审了五天,现场挤满了人。这个曾经的“世界500强”、广州第一民企,一夜之间崩盘,留下了200亿的大窟窿,坑了6800多个家庭。
PART 1:拿“高大上”当幌子,背地里套现搞钱
这事的主角叫张劲,早年炒股起家,后来靠盘活烂尾楼发了点财。但他真正“腾飞”,是在2015年以后。他的公司雪松控股,那几年营收飞快上涨,一年一个台阶,从几百亿飙到2000多亿,2018年还冲进了世界500强榜单。
问题是,这些漂亮数据背后,全靠虚假的“贸易”操作搞出来的。他搞了个“供应链管理”业务,表面听起来很牛,实际上就是两家公司签个假合同,假装做生意,其实是为了从银行套贷款。换句话说,就是玩“空手套白狼”。
而为了让财报更好看,张劲还花42亿买了个快要倒闭的男装品牌“希努尔”,表面看像有上市公司背书,其实就是穿了件西装的稻草人——看着体面,里面全是空的。
光靠这种虚假贸易还不够赚钱,他又动起了卖“理财产品”的脑筋。2019年,他以150亿收购了已经暴雷的中江信托,并把它包装进雪松体系,换了个名叫“雪松国际信托”。
为了拿这块稀有的金融牌照,他还自掏腰包,把中江信托原来那些坑人的理财产品都给兑付了。很多原来的投资者以为他“有良心”,就转头又把钱投进了雪松的新产品。哪知道,这才是张劲埋下的最大一个坑。
他们利用各种渠道发了1490个理财产品,吹得天花乱坠,说是和“供应链金融”挂钩,收益高达12%,还暗示背后有国企撑腰。线上30万就能投,线下最低100万起,收割的对象正是那些手上有点钱、但不太懂理财的中产家庭。
但这些所谓的“底层资产”,很多都是编出来的,连合同都是假的。
PART 2:兑付失败,200亿黑洞曝光
2021年,有投资人开始发现不对劲。理财到期了,钱却没到账。打电话问,说是“系统升级”。但等着等着,连本金也兑不出来了。
到2022年春节前,雪松终于扛不住了,发了封“致歉信”,承认已经没钱还了。那些投了几十万、上百万的投资人,才意识到——被坑了。
据法院披露,雪松一共吸金596亿,只兑付了400亿,剩下的200亿打水漂。6800个家庭,平均每家亏300万。
那钱去哪了?法院一查,发现张劲搞了个84亿的“小金库”,花钱如流水,买黄金、买字画、买飞机,还在北京和美国买豪宅。
有的资金通过地下钱庄转到国外,他甚至每月给帮他转钱的人打“生活费”,就为了躲清查。
剩下的钱,也投了恒大那些注定要黄的项目,还有一大笔砸在高管身上。有的高管月薪12万,年薪上百万。
PART 3:投资人维权,最多只能拿回3%
2024年10月雪松案开庭,曾经的“广州首富”张劲站在被告席上,看起来苍老憔悴。他在庭上说了一句让人心碎的话:“现在的资产变现下来,最多只能还3%。”
为什么这么低?因为大部分好资产早被用来抵押借钱,还给了那些有优先权的机构,比如银行、国企。而普通投资人这类“最后一批买单的人”,只剩下一地鸡毛。
投了100万,最后只能拿回3万,很多家庭是一夜返贫。
最讽刺的是,一些原本在雪松工作的员工也被骗。公司搞所谓“内部购房福利”,结果房子没拿到,工资和理财全搭进去了。
PART 4:骗局千千万,这三类最致命
其实无论是“鑫慷嘉”还是“雪松控股”,他们玩的都是老套路:
高收益+大公司背书+虚假资产包装。
普通人想避免被割,最关键就三点:
① 别信“稳赚不赔”的高收益。
年化超过6%就要警惕,超过8%危险,10%以上大概率有坑。实体经济利润率才多少?你投钱进来凭啥就该赚12%?
② 看不懂的东西不要投。
什么“供应链金融”“虚拟币”“元宇宙”……听不懂别装懂。理财产品不说清楚钱投哪了、没有第三方监管的,基本就是坑。
③ 别迷信“大公司”背景。
“世界500强”也能暴雷,顶着名校背景的老板也照样骗人。真正靠谱的理财,一定是有牌照、有监管、信息透明的,别贪高息走歪门。
都是骗钱的把戏。你以为自己投的是理财,结果是给别人买豪宅、买飞机凑份子去了。 赚钱的套路一天有一套 算计小小的牛马血汗钱不要脸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