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版 发表于 2025-7-20 11:04

香港餐饮业撑不住了?不是疫情,是“北上潮”和内地品牌在收割!

“现在生意比疫情最惨的时候还差!”——这是香港餐饮联业协会的会长黄家和最近在电台里的原话。他说,香港现在的餐饮业真的压力山大,不仅经济不景气,消费力也在下降,最关键是大批市民周末都去深圳吃喝玩乐了,留在本地的,越来越少。

这不是说说而已,2025年上半年,香港关掉的商铺接近300家,其中餐饮就占了7成!这波寒潮连一些老字号都没挺住,像之前被米其林推荐过的新斗记、鸿星海鲜酒家、海皇粥店、大班面包西饼,全都扛不住关门大吉。

虽然有些品牌还撑着,比如稻香、NINETYs、灯笼卤味,但也都在收缩分店,关店速度肉眼可见。

数据不好看,老店也熬不住了
根据港府的数据,今年第一季度,餐厅总收入是280亿港币,听起来不少,但扣除通胀之后,比去年还跌了1.8%。其中中式餐厅最惨,下滑了4.9%。反倒是快餐店、非中餐厅、甚至酒吧收入都小涨了一点点。

你以为这种萧条只有香港?不,新加坡、澳门情况也差不多。

新加坡那边,2023年居然有超过3000家餐饮店关门,是过去20年最高纪录。酒吧、高档餐厅一样活不下去。澳门这边,也有居民说,现在在本地吃饭越来越贵,分量又小,服务也一般,不如直接上深圳吃个爽。

“小深圳”成真?香港街头被内地品牌包围
其实,除了市民外流,香港餐饮行业还遭遇了一波“内地品牌入侵”。

港人都说了:“现在香港街头越来越像深圳了,到处是内地餐饮品牌。”确实,像太二酸菜鱼、西塔老太太、瑞幸、蜜雪冰城这些品牌,已经在尖沙咀、旺角、新都城中心遍地开花,硬是把本地餐饮挤到角落里去了。

光是不完全统计,目前就有60多个内地品牌进驻香港,连茶饮界六大金刚(蜜雪、喜茶、霸王茶姬、瑞幸、库迪、Manner)都来了。太二在香港都开了8家,蜜雪也在各区开了9家,连木屋烧烤都要开第二家了,战斗力真的不一般。

他们是怎么“整顿”香港餐饮的?
简单讲,内地餐饮之所以能打,一是产品上新快,二是服务更好,三是性价比高,四是运营模式灵活。

产品更新快:内地品牌月月上新、季季迭代,不管是正餐还是茶饮,品类丰富。而香港的老式茶餐厅,大多还在靠那几样老菜(叉烧饭、菠萝包)打天下。

服务态度好+不收服务费:在香港,服务费几乎是默认10%,哪怕快餐店也不例外。但内地品牌一般不收服务费,还态度好。潮汕餐厅“陈鹏鹏”在香港喊出“七不收”,结果大受欢迎,被媒体称为“挑战传统”。

点餐体验更顺畅:扫码点单、自助续杯、环境整洁——内地这些基础操作,在香港也逐渐被接受。

价格更香:比如蜜雪柠檬水8港币,差不多是本地店的三分之一价格,这性价比谁不冲?

而更大杀器:是港人直接“跑”了
更要命的是,本地消费者压根不在香港吃饭了。越来越多香港人把吃饭的地方搬去了深圳。

从2024年开始,“北上深圳过周末”成为一种潮流。根据数据,光是2024年,就有7700多万人次从香港进深圳,消费总额直接冲到557亿港币,猛涨200亿!

而这些人去深圳干啥?90%以上是吃饭!

山姆扫货、吃烤肉、排队喝瑞幸……香港人周末不在香港花钱,餐饮行业自然就扛不住了。深圳市零售协会都说,港人消费最关心三点:“新鲜、便宜、服务好”。这些,内地餐饮全都占了。

澳门情况也类似
澳门人也说:在澳吃快餐40块起步,分量小、性价比低。不如去珠海或者中山吃韩式烧肉,人均100多,量足又舒服,连服务都更好。这种“用脚投票”的消费趋势,也在倒逼本地市场作出改变。

消费力滑坡+成本太高,香港餐饮怎么活?
归根结底,香港这波“餐饮寒冬”是多种原因叠加的结果:

港人“北上”外流,钱包花在深圳;

内地品牌涌入,本地餐厅“被内卷”;

本土消费力本来就在下降;

租金、人力成本居高不下。

但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消费者更想要的是性价比、服务和创新。内地品牌正好能满足这一点,自然就会更受欢迎。




独孤影 发表于 2025-7-20 11:08

现在去深圳一顿饭,人均几十块还能吃到环境好、服务好、菜品还新鲜的店,谁还愿意在香港花三四百吃个老三样?

风云变幻 发表于 2025-7-20 11:33

香港餐饮这情况,真不是一两天能扭转的了。老字号关门大吉,消费者都跑去深圳吃喝玩乐,内地品牌又性价比高服务好,这不成了夹心饼了吗?

黑雨衣大盗 发表于 2025-7-20 16:28

现在的餐饮确实不好干的,我们这里的餐饮业,都是更换的比较频繁了啊。

易天一人 发表于 2025-7-20 21:27

香港餐饮业比较传统,顾客也稳定,会被内地品牌影响的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香港餐饮业撑不住了?不是疫情,是“北上潮”和内地品牌在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