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饭店的“冰火两重天”:有人排队,有人摆摊没人理
上个周末,我回了一趟老家县城,发现现在县城餐饮业的差距,真的是越来越大了。先说说我亲身经历的一个对比。周六晚上,我本来订了一家挺大众化的饭店,结果人家包间全都订满了,只能在大厅找位子,生意好得不得了。后来又打电话问了一家看起来更高档点的酒楼,包间还挺好订。到了那一看,冷冷清清,几乎没人。环境确实不错,服务也好,菜品也精致,就是有点“科技感”太重——那种预制菜味儿太浓,没啥人情味,加上冷气呼呼的,吃完一顿饭感觉都没热乎起来。
第二天我又逛了几个县城,发现一个新现象:连县城现在也开始流行摆摊了。原来那种接待婚宴、升学宴的老饭店,现在也都下场摆摊,有的还打出“便民窗口”“拒绝预制菜,小炒6-15元”的招牌。
我在江西赣州信丰那边还看到几个酒店也在摆摊:有的规模不大,人也少;有的摊位更大、菜品丰富,还有星级厨师现场做菜,像红烧甲鱼都能卖到36一份。结果人家那个摊,买的人还真不少。
不过同样是摆摊,有的生意火爆,有的冷清得很。我观察了一下,关键还是选址和酒店的影响力:地方好、人流大、厨师有名气的,就有人愿意排队。
但说到底,这波“酒店摆摊热”在县城,更多的可能只是跟风。很多酒店就是把菜单里的菜分成小份,摆出来卖;有些则是跟中央厨房、代加工厂合作,自己人出个摊,菜都是工厂配送的,压成本比较容易。
虽然从食品安全和供应链上能省心,但整体来看,县城酒店的品牌影响力、流量能力,还是远不如大城市。再加上县城人本身做饭居多,对外卖需求也没那么大,所以规模注定不大。
大城市的星级酒店为啥摆摊就能出圈?说白了,品牌够响,会玩营销,直播、短视频、现场炒菜全搞上去了,一下子流量就起来了。再加上价格亲民,普通人也能买得起,顾客自然愿意排队。
但你要问为什么这些酒店要下场摆摊?不少业内人说,除了大环境不好,还有就是“禁酒令”的影响太直接。
尤其在县城,政策一落地,执行非常到位。像是规定“三人以上聚餐不能喝酒、不能去大饭店,最好回家吃”,这些政策直接冲击了县城酒楼最核心的收入来源——婚宴、公务宴请、朋友聚会。
有酒店老板就说,从今年5月中旬开始,生意一下子冷了下来,以前是天天包间爆满,现在一天也就两三桌,人还都低调得很。
再加上,县城这些酒楼本来就有些老问题:一是结婚的人越来越少了。2024年全国才610万对结婚,是80年以来的最低。婚宴少了,自然生意也差了。
二是,县城这些中高端饭店主要靠“县城婆罗门”消费,像公职人员、事业单位等,现在工资也不稳定,有的晚发、有的直接减发,影响也不小。
三是,饭店运营本身就是重资产,高人工、高租金,再加上厨房人多、设备全,成本压得喘不过气来。疫情后,连锁品牌、下沉市场都在抢生意,客流被分散得厉害。
四是,这些县城饭店创新力也不强。装修老旧、菜品没啥变化、服务不跟上,年轻人根本不爱去。又碰上大家越来越在意性价比,还防着预制菜,饭店就更难搞了。
现在很多中高端饭店被逼着转型,哪怕是星级酒店也得考虑摆摊、做外卖,才能在这个市场里找点出路。
总结一下:半在冷气包围中“内卷”,一半在烈日下直播摆摊。这场变化,才刚刚开始。
中国人好像都是这样的,都是喜欢凑热闹的,有人排队,就会人越来越多了。 县城现在讲究实在,预制菜那一口“科技味”谁都吃得出来,装再高端也没用。不如搞点小炒、摆个摊,至少让人吃着热乎,还觉得值。 现在县城开饭店就像走钢丝,一边得撑住面子搞装修,另一边又要蹲路边卖小炒保生意。 高端饭店菜品不好吃还贵,只买环境不实惠,消费者自然偏向选择物美价廉的菜品
页:
[1]